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劝酒“文化”该醒醒酒了

2013年11月06日 07:49   来源:红网   马长军

  今年28岁的东北女子张海燕在陪3名男子喝酒唱歌时,因醉酒摔倒,被碎裂的酒杯刺破左锁骨下静脉后失血性休克身亡。家属从其工作的会所拿到80余万元的赔偿后,又将劝酒的3名男子诉至法院,索赔死亡赔偿金、被扶养人生活费等92万余元。(11月5日《京华时报》)

  劝酒被起诉索赔,以我看有理,我认为这个案例也是对劝酒“文化”的一次警告。劝酒这种特色“文化”其实一点都没品味。

  我想大家对劝酒已经司空见惯了。酒桌上个个巧舌如簧,花样百出,不会喝酒的常常被劝得非喝不可,不喝就有愧于劝酒者的一腔热忱,就对不起自己的身份,那些会喝又能喝的如不一杯接一杯地往肚子里灌,似乎就要被人瞧不起。这就是最典型最粗俗的“劝酒文化”了。

  酒桌上的劝与被劝是需要互动的,你劝罢他,他又回来劝你,很多人沉迷在这种劝来劝去的游戏中,说什么“劝酒不到家是对人不够尊敬”、“人家敬酒你不喝就是不礼貌”等等,更有人指责不肯劝酒或者不愿喝酒的人是“不懂事”。有人劝酒时说,酒已经斟上了,不喝就浪费了。这是什么逻辑?明明喝一点就可以了,偏偏要人喝得晕晕乎乎,甚至喝出毛病了,直至喝掉人命。何止是浪费?你不劝酒不就得了。有人说,这一切都是为了“和气”和“面子”,至于要为这“和气”和“面子”付出多大代价却无人顾及了。殊不知如此“和气”之后常常是悲剧,经常见诸报端的因酒致祸事件就是明证。事实上有的场合劝酒未必是“和气”“面子”的问题,根本就是折腾人逗乐,是一种幸灾乐祸的恶习。

  数年前曾有媒体披露,国人每年喝酒相当于喝干一个西湖,如果仔细算一笔账,劝酒浪费掉的资源大概够可怕了。更不用说,很多人的珍贵光阴也在劝酒声中被喝掉了。

  人们对于此行为已经感觉到了切肤之痛,中国的酒文化在如今大肆的“劝酒”行为中被扭曲了,强劝豪饮之风酿造的只能是无止无休的悲剧。若真是道友谊、讲情分,不如把“劝喝”变为“劝不喝”,看到朋友开车赴宴或者天色太晚,则应劝其少饮或者以茶代酒。尤其在节日期间,这种到处弥漫的劝酒“文化”把空气都劝得醉熏熏的,给喜洋洋的节日蒙上一层阴影。

  劝酒“文化”该醒醒酒了!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