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刘 敬:如何在新形势下推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2013年11月01日 09:44   来源:经济日报   

  如何在新形势下寻求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好地推动企业发展,是企业面临的新课题

  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无论在革命年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还是在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始终坚持了这一传统。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社会,思想政治工作不仅要成为企业的优势和特色,而且还应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如何在新形势下寻求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好地推动企业发展,是企业面临的一项新课题。

  首先,要提高认识,增强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紧迫感。其一,对于企业而言,思想政治工作是做好各项工作的保障。比如,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能够确保企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为企业改革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当前,我们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形势,市场竞争愈发激烈,一些企业存在着产品技术含量低,员工素质不高,技术装备落后,管理水平低等问题。这一状况使企业面临更大的压力和更激烈的竞争,各种新矛盾、新问题也会大量出现,迫切需要广大员工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振奋精神。这时,企业要充分发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再如,维护企业稳定,推进企业发展需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企业要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营造舆论氛围,澄清模糊认识,引导员工消除理论上的困惑、思想上的疑惑、心态上的迷惑,帮助员工群众认清形势、了解政策、转变观念、理顺思想、平衡心态,从旧的思想观念中解放出来,树立适应新形势的新观念,确保企业健康发展。其二,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群众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的直接对象是员工。员工在企业改革发展过程中有着巨大的能动作用,企业要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大力挖掘员工的潜能,提高员工的素质和认识能力。其三,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营造团结和谐的企业氛围,使员工努力工作,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企业凝聚力、向心力,促进企业发展。

  其次,要转变方法,增强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一是说教与办实事相结合。过去的思想政治工作大多是说教,总是开导人、教导人,“管住”人和“限制”人,对人的需求关注不够。为适应新形势,思想政治工作要冲破传统的思想教育观念的束缚,充分认识到单纯向员工讲大道理往往收效甚微。企业要把教育和服务结合起来,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解决好思想问题,只有这样,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得人心、暖人心。比如,坚持以人为本、深入基层、紧贴民心开展工作;抓住员工关心的热点和难点开展工作。二是坚持分类指导,增强针对性。员工由于所处环境、文化程度、工作岗位、年龄的不同,思想状况、精神需求也会不同。做好新形势下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分类指导,把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有机结合起来,对不同的对象提出不同的要求,不断提高员工的思想认识水平。对于企业来讲,一般可以把员工分为一线员工、辅助员工、机关员工这三个类型。企业可以根据这3个类型的不同特点,分别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三是注重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广大员工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简单的说教显得苍白无力。广大员工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时,易于接受人文关怀性的教育和心理疏导性的教育,易于接受具象性的教育。要从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出发,用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激励人、凝聚人、塑造人,促进员工全面发展。

  第三,要创新载体,将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各项工作中。比如,以各类活动为载体,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无论是充分利用节假日做活动,还是开展各种形式的评先评优、树立典型活动,或是开展各种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企业可以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广泛吸引员工参与,使员工受到教育和熏陶,不断提高思想境界,从而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领域。再如,企业要找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企业个性特点、员工价值认同之间的契合点,努力提炼既富有企业个性又满足员工精神需求的企业精神;要把企业精神相关的条文、规定内化为员工的自觉行为。与此同时,企业还可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媒体,开设宣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针的栏目,对员工进行正面灌输和教育,采用生动活泼的形式,精心设计内容,扩大思想政治工作的覆盖面,实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数字化、网络化。

  (作者系大同煤矿集团党委副书记)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