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遴选百人冲击诺贝尔奖 国家人才计划正当可行

2013年10月31日 07:48   来源:长江日报   本报评论员 付小为

  中国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又称“万人计划”)第一批入选名单于近日正式发布,引起关注。

  该计划包括3个层次7类人才,第一层次100名,为具有冲击诺贝尔奖、成长为世界级科学家潜力的杰出人才;第二层次8000名,为国家科技和产业发展急需紧缺的领军人才,包括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创业领军人才、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教学名师、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第三层次2000名,为35岁以下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青年拔尖人才。

  对这个计划,不少人在质疑人才培养的急功近利,甚至认为这样的投入太大,而且没有体现公平,不同的认识混杂其中,需要明确来认知。

  人不是商品,人也不是工具,国家不是商品生产者,也不是工具使用者,人有自身的发展意志,人是主体。这就是说,我们必须要警惕人被商品化、工具化的可能,警惕人的思想、创意、灵性被捆绑束缚,警惕重视人才变成了约束人的发展。但这是否意味着国家不需要大力支持人才培养和引进了呢?人才激励的一切国家行为就是不当的呢?显然不是。

  现代社会,国家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这已成各国共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知识经济时代等阐述都建立在这种认识之上。可以说,全球任何一个国家,无不在想尽办法建立起自己的人才梯队,不遗余力地培养和储备更多的人才。像美国这类从资金到技术占有全方位优势的国家,甚至不分国籍地将全球人才纳入其网罗范畴,被称为“人才收割机”。

  科技创新需要强而有力的后盾支持,这也是为什么人才工程必须依靠国家支撑。以国家为主体激励高端人才,提出并强力推进“万人计划”不是问题。对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给予最大的物质、精神支持,这也是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

  激励高端人才并不是独立的存在,它有一个基础,那就是国家对人的发展提供的总体环境和条件。只要诺贝尔奖获得者,全世界没有这样的国家;只要高科技人才,这样的国家也是没有的。人才成长的公平性问题,其实是人的发展的总体环境问题。

(责任编辑:周姗姗)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