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超过5万游客来到北京颐和园,与“大黄鸭”依依惜别,大批游客登船近距离观赏“大黄鸭”,昆明湖上出现难得一见的景象。由荷兰艺术家霍夫曼设计的“大黄鸭”在颐和园已展出一个月,将于27日正式结束北京之旅。(10月26日中新网)
昨日,大黄鸭结束了北京之旅,与大陆的游客依依惜别。当初大黄鸭出现在香港时,其就受到了来自香港和大陆两地的巨大关注,甚至有部分大陆游客专程前往香港,观赏大黄鸭的展出。鉴于大黄鸭此行获得的巨大成功,大陆地区曾有多达三十余个城市找到大黄鸭之父霍夫曼,希望得到展出权。最终,北京的园博园和颐和园获得展出权。
事实证明,大黄鸭的北京之行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京展出期间,大黄鸭引发了极大的关注,成就了一场商业盛宴。据媒体报道,在这一个多月时间里,接待大黄鸭的两所公园,仅门票及其他收入就可分别过亿。同时,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争相涌入北京与大黄鸭合影留念的行为背后,也为衍生品售卖、餐饮、住宿、交通等周边产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一个以经典浴盆黄鸭仔为造型创作的巨型橡皮鸭,再简单不过,何以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一阵旋风,成就一场商业盛宴?剔除跟风和追捧舶来品的因素之外,笔者认为它的成功至少还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别的思考。
一件好的作品往往并非注重外内,而在于其传递的理念和信仰。倘若撇开艺术家霍夫曼的创意,单纯来看大黄鸭的原型,浴盆黄鸭是一件再简单不过的橡皮玩具。然而,霍夫曼却在保持简单外形的基础下,制作出巨型大黄鸭,通过游历全球的方式,让所有观众都能从其身上找到童年的美好记忆,而这种“共识”是无国界之分、不歧视任何人、也不带有任何政治内涵。这也就直接告诉我们,一切的艺术形式,能够打动人的情感往往是最质朴、简单的。
在看到大黄鸭“火”了之后,一些地方,或为达到自身的商业目的,或为满足当地群众的观赏需求,纷纷出现一大批山寨大黄鸭。更为有趣的是,某地制造出一只高26米,长19米,总重1吨多的超级“大白鹅”。可惜天公不作美,无奈被风刮倒后,一时难以扶起,被传为笑谈。其实,大家都十分清楚,无论是仿真的大黄鸭也好,还是增强版的“大白鹅”也好,这些都难以带来原创版的效果。一味地山寨模仿,反而暴露了自身虚荣、功利、浮躁的心理。
同时,大黄鸭的成功也佐证了一个道理: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如果没有创新,我们就只能在全球分工中位于产业链的末端,出最多的人力与资源,却拿最少的利润,为他人作嫁衣裳。而要想扭转这一局面,就必须从加大自主创新出发,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争取走到产业链的上游。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