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尖嘴”大黄鸭缘何被调侃?

2013年09月09日 07:19   来源:红网   魏欢

  “宽嘴大黄鸭到北京变成了尖嘴?”前日,大黄鸭在园博园首秀时,多名游客发现,北京大黄鸭鸭嘴与此前在香港展出的有些不一样。(9月8日《新京报》)

  第一位的创新者最引人注目,这是首因效应使然,比如大黄鸭甫在香港展出,就获得了市民极高的关注度。跟随者效仿创新者,也可以制造一定的话题效果,但需适可而止。其前提条件就是,其方法和借鉴的要旨需要符合原创物的制作规范,否则就会落得东施效颦的不良后果,贻笑大方之余也显得做作不堪。

  大黄鸭一时之间成为了内地不少城市竞相模拟的展出物品,市民大开眼界、欣赏这一颇具创意的工艺品的同时,也实感疲乏。因为模拟品与原本作品的形色相去甚远,相似的东西过于原封不动地照搬照抄,就不可避免地流于通俗以至于恶俗,偷师学艺不是轻松地复制,而是要学其旨趣,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大胆地再次创新,这样才有持续的关注价值。宽嘴大黄鸭移师北京,变成尖嘴鸡,不只是官方所解释的受制于天气影响和制作工艺的瑕疵,根本的还是来源于承办方的片面、刻板式引进。

  大黄鸭到处巡展,承办方的技艺不佳和一味追求速度和轰动效果,造成大黄鸭的变身物频繁出现。市民对于尖嘴大黄鸭的调侃不绝于耳,其中的一个主要感受是大黄鸭大多数人都见过,引进来的香港版本不过是在外观上有所创新,有必要如此大肆、高调地宣传、吹捧吗?放着紧要的民生议题不做,有关部们的此种举动无异于形象和面子工程,除了盲目跟风之外,没有些许的社会意义。

  大黄鸭被仿制,本身不是错,问题就在于有些承办方的借机炒作,还在不必要的时刻弄出相异于原品的变形物。要求再次创新可能过于苛刻,但是连同基本的仿制手段和技艺都没有达到标准,山寨都会显露马脚,这不是自欺欺人么?如果创意者为中国人,想必国人的热衷程度会大打折扣,这也侧面地印证了承办方的沽名钓誉。

  大黄鸭原本是创意的产物,可是时至如今却成为刻意炒作的牺牲品,不可不谓之不幸。模仿是为了实质上有意义的事物,而不是凭空臆想,不切实际的跟风还是少些为好,否则就是非理性和不成熟。

(责任编辑:周姗姗)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