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徐某与两名男子通过QQ群联系,相约一起在杭州某出租屋内自杀,徐某自杀未遂,向警方报案求救。通过互联网组织自杀的事件并非个案,网上不少自杀QQ群的帖子、论坛、社交群,都有“一起走”之类的厌世表述,相互鼓动,并策划集体自杀。浙江杭州12355心理热线负责人宋健男说,企图相约自杀的人,其实渴望的是能得到更多的关注。(10月26日《中国青年报》)
相约自杀,已经不是个别事件,而是像瘟疫一样,肆意在一些网络和论坛上蔓延,传染给了许多消极厌世的人,已经把不少人送上了“不归路”。接连的死亡触目惊心,痛心疾首之余,如何挽留住他们的脚步,如何遏制这种“死亡瘟疫”的蔓延,是整个社会和每个人必须正视的问题。
在世界预防自杀日的调查中,超过六成的被调查者有过自杀念头,这是个危险的数字。轻生萌于一念,没有再多的“浇灌”有可能就会即刻烟消云散,从而挽救一个生命。然而,一旦接触到“自杀文化”,遇上“同行者”,相互鼓动,情绪感染,执念一旦被放大,温情和理智被遗忘脑后,后果不堪设想。因而,最重要的是打碎这种负面信息的传播平台,斩断轻生者“相互鼓动”的执拗和极端。
实际上,自杀者的心里是很矛盾的,想死的同时依然渴望得到关注。“关注”或许是他们一直求之不得的东西。反思家庭教育,成长过程过多物质溺爱却忽视其独立人格的培养,过分关注孩子外在却无视其内心情感需求,其遇到困难的时候过分责难却不帮助其解决。反思学校教育,单纯强调成绩的应试教育,缺乏相关心理课程辅导,甚至有学校与学生签订冰冷的“死亡免责书”,对学生的生命安危、心理健康等置之不理。反思社会教育,人与人之间少了些温情,少了尊重和关爱,心理咨询和心理干预不仅稀少而且不被人认可,许多人面临生活上困难的时候更容易心生绝望。
现实中渴望被关注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他们便诉诸网络,在虚拟世界中寻找同命相连之人,便有了这种“相约赴死”的闹剧。除了全社会上下共同努力,给予身边人多一些关注和温情之外,网络监管部门的责任也不容忽视,必须及时清除不良信息的传播。少了一个此类平台,就能少一些负面情绪的传播,就能少一个“一拍即合”,就能拯救一个生命。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