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七公里六个收费站,谁在姑息作恶?

2013年10月28日 07:31   来源:红网   苗凤军

  在济阳公路河南济源段,竟然设有6个收费站点,每个站点都有专人把守,这些人员不时地在疾驶车流中穿梭,向外地大货车挥手收费,每辆外地大货车行驶至这些站点时,都会减速慢行扔下两元钱,否则很难通过。近日,记者驾车在济源市济阳公路暗访时,看到了一幕匪夷所思的怪现象。(10月26日中国新闻网)

  俗话说得好“生财要有道”,这句话在河南济源某一路段上得到了印证,在这里上演了一出长达多年的闹剧,那就是在济阳公路河南济源段短短的7分里路段居然设有6个收费站点,专收外地车过路费,看来在河南济源这里的某些人真会做生意,拿着公家的资源,做很多损公肥私的事,而当地交管部门,政府部门却视而不见,这样的工作方式真是让外地司机很受伤。

  7公里路段设6个收费站这是什么行径?不免想起土匪路霸行为,即使打着给过路车降温的幌子,但在收费过程中不开票,并且对来往的车辆不进行降温措施,这样的收费也允许吗?这明摆着就是在敲外地车的竹杠,敲竹杠也没人管,这背后的保护伞是什么呢?是交管部门还是当地政府部门或者是其他部门跟着作恶?这真是一个大大的问号。

  收费站设置应该合理,对过往车辆收费也应该一视同仁,为什么在济源市济阳公路上短短的7公里路段会设置6个收费站呢?再者收费站只是简单地设置一些障碍物,对于车辆收费只收外地车,收费不开票,收费站的承包人是个体老板,看来这收费站肯定有猫腻,并且收费站设置的水一定很浑,不然不会出现当相关记者对当地的公路局咨询时,当地公路局的负责人对此事躲躲闪闪,对于记者的询问闪烁其词,相关的回答更是让我们外界群众质疑,首先呵斥记者将手中的相机关掉,其次对于收费站交费的事情进行否定,更让我们群众意外的是,对于出现这样的事情,当地公路局将自己责任推得一干二净,说是乱收费发改委管,如果是路霸是由公安局管,这样的话也能够说出来,这七公里路段出来六个收费站怎么不在情理之中,这荒唐的事件出现正常吗?

  7公里路段出来6个收费站,年收入上百万,让过往的司机同志怨声载道,当地相关部门应该反省一下自己的服务意识了。诚然公路需要本地养护,是本地的资源,但也不能干出这样的事情来,这明摆着就是抢劫,与过去占山为王的山大王无异,况且每年收了这样多的费,基本上肥了某些人,损公肥私,政府受其害,这样的事件当地政府还允许存在,政府是保护伞还是政府的相关机构是保护伞呢?反正这事出现很多年了,当地政府或者相关单位难推其责。

  在这个事件中,无论是公路局还是发改委,都不应该成为“睁眼瞎”。群众利益无小事,希望当地相关部门拿出具体措施,解决这一收费乱象。如果还姑息事件的发展,河南济源谁还敢去,经济发展、招商引资只能成为空谈。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