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国有银行“存单缩水” “店大”岂止是“欺客”

2013年10月24日 07:06   来源:北京晚报   苏文洋

  新华社记者前几天在“新华视点”发了一篇批评国有银行的报道,质问“存单缩水”频现,谁惯出银行霸气?一些所谓“国有银行”的服务实在是太差劲了,简直愧对“国有”二字,国家有这样的银行来为人民服务,真可谓是人民的不幸,国家的不幸。但媒体的批评,似乎也很难改变这种不幸。

  “新华视点”文章这样写道,某媒体对银行服务做了一项民意调查显示:16214位受访者中,将近14000人不约而同地抱怨了银行的霸王条款,占比高达86%,超过六成的受访者对我国银行业持不满意或非常不满意态度。专家指出,一些银行“店大欺客”的弊病由来已久,与消费者之间因收费及服务问题导致的纠纷屡屡发生,捆绑销售等行为也很常见,伤害了储户的合法权益……不难看出,造成国有商业银行服务质量备受诟病的根源在于垄断。武汉科技大学金融研究所所长董新登说,垄断制度确保了银行能够获得高额利润,市场份额相对固定,竞争不充分,怎会俯下身去搞好客户关系呢?

  中国的很多问题是概念不清造成的。比如说“国有”这个概念。很多超大型企业都是挂着“国有”来进行垄断经营,获得高额利润,有政府部门出台政策加以特殊保护。但这些“国有企业”大多已经成为上市公司,有的且在海外上市,给全球股民谋取利益,并非完全归国家所有,只是政府代表国家控股而已。严格地说,现在很多“国有企业”只是“准国有企业”,已经与改革开放前的“国有”、“国营”概念不同。

  “准国有企业”以“国有企业”面目出现,好处自然是大大的,可以得到垄断经营的特殊政策保护。在面对客户时,一抬出“国有”,仿佛他们就代表国家,代表政府,天然正确,天然高人一等,“佛爷的眼珠——动不得”。谁碰了他们,那还了得?老百姓和他们打官司也打不赢,法律也不敢得罪“国有”呀!

  其实,即使是完完全全的“国有企业”,仍然有一个“谁是主人谁是仆人”的问题。毛泽东当年给儿童们题词:“儿童们团结起来,学习做新中国的新主人。”新中国已经成立64年了,当年的儿童们是否团结起来了,是否已经成为新中国的新主人?从新华社的报道看,“国有银行”是“店大欺客”,而这些客人可都是新中国的主人呀!“国有银行(企业)”欺负“国家主人”,这怎么说得过去?完全有违政治道德伦理,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商业道德伦理问题。

  据我所知,“店大”不只是“欺客”,不只是欺主,而且也欺负代表国家主人的政府。美国的金融危机,那些“大到不能倒”的金融机构,把美国政府玩弄于股掌之上,至今还在玩呢。美国人特别防止超大垄断企业,到时就拆分,就是因为垄断企业大到富可敌国,政府只能乖乖听话,惹不起这些资本家了。否则,他们就给政府颜色瞧。现在,美国让这些垄断企业到国际上去玩大了,在国内仍然严格管控。中国历史上也有这种情况,大商人沈万三号称“沈半城”,半个城市是他的,政府还怎么管理国家?政府的初衷也许是以为垄断企业国有化有利于管理,结果往往走向反面,尾大不掉,垄断企业要管理政府,左右政府的政策,结果很可能导致政府失去民心。搞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人,如果看不到这一点,不从国外的和中国的政经历史上总结经验教训,大概也只能当一个“皮毛专家”。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王帆:巴西放下身段引投资    2013年02月17日
  • ·巴西放下身段引投资    2013年02月08日
  • ·国有企业更应带头守法    2016年07月15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