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贾新德的权利,500元就打发了吗

2013年10月22日 08:00   来源:钱江晚报   本报首席评论员戎国强

  宝鸡市渭滨区高家镇固川村的贾新德,入狱23年后回家,发现自家的房子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栋新楼房,主人是他的邻居。一打听,乡政府于1993年将他家的房子以900元的价格卖给了邻居。按相关法律,乡政府无权处置贾新德的个人财产,这则报道似乎是一则“法制新闻”;但细读报道,事情还涉及农村社会保障。

  乡政府为什么要擅自将贾家房子卖掉?报道中没有明确的交代,但似乎是为了贾家的家事。1989年,贾新德犯事前在外治病,不知道父亲去世,后事由乡政府和村委会操办;他的叔叔是他的养父,是一个智障者,因无人照顾,被乡政府送到了敬老院赡养。而贾新德没有尽到赡养义务;因他家的房子已成为危房,当时的乡政府就将房子卖给了邻居。这样的行文,似乎是暗示:卖房所得的900元,用在了贾新德的父亲和叔叔身上。从时间上看,似乎应该这样理解:乡政府1993年替贾家卖房,替贾家还1989年欠乡政府的债。

  乡政府替贾新德操办其父的后事,将他叔叔送进敬老院,确实是办了好事,符合民间良俗。但是,贾新德入狱,意味着他叔叔既断了生活来源,又无人照料:赡养、照顾其智障叔叔,是谁的责任?如果卖房是为了还债,供养其叔叔,则表明当地的养老保障和残疾人保障不能乐观。现在很多农村家庭也都是独子,如果某个家庭发生了类似贾新德入狱或其他变故,家中失去劳动能力的老人应该由谁来供养?这个责任只能由政府来承担。乡政府擅自作主使贾新德房子被卖,在一定程度上是把责任推向了个人。或许他们认为,一个罪犯的房子,卖了也就卖了;或许他们根本不认为罪犯的合法权利一样受法律保护。

  贾新德出狱回家后,乡政府只给了他500元救助金。但是,房子被卖,贾新德无栖身之所,只能背着铺盖卷,白天流落街头,夜宿宝鸡火车站附近。虽说他可以申请宅基地,但有了地却没有钱盖房子,还是白搭。这种生活状态中,如果贾新德再次犯事,也不是没有可能。风起于青萍之末,政府行为,无不关乎百姓命运,一点一滴都要慎重,何况一间房子。

(责任编辑:周姗姗)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谁还想效仿深圳400万卖房夫妻?    2016年04月22日
  • ·房子背后,那些被消磨的青春    2016年03月03日
  • ·台北如何让老房子焕发生机    2015年11月11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