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禁止“住改商”,请给老房子一条“活路”

2016年07月21日 09:32   来源:广州日报   谭敏

  对于老房子的活化利用,不应让禁止“住改商”成为拦路虎。相关部门应该尽快出台配套政策,让老房子不仅得到合理的保护与利用,而且能够让更多人领略到这些历史建筑独特的文化内涵。

  近日,广州的文保圈和民宿圈都在转发“江岭北1号”转租的消息。这所被登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建筑因无证经营民宿被取缔。江岭北1号是广州第一个活化利用文物建筑的“先烈”,其所处困境也正是当下广州许多有历史文物价值的老房子正在面临的问题。

  众所周知,引入民间资本对文物和历史建筑进行修缮与活化利用,是让老房子焕发青春的好办法。事实上,为了鼓励更多的社会资本和个人加入进来,广州市相继出台了《广州市文物保护规定》、《广州市历史建筑和历史风貌区保护办法》、《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明确“发挥文物的经济效益”、可作“旅游观光和休闲场所”,特别是《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提出,“人民政府应当制定促进历史建筑合理利用的具体办法,通过政策引导、资金资助、简化手续、减免国有历史建筑租金、放宽国有历史建筑承租年限、减免历史建筑土地使用权续期费用等方式,促进对历史建筑的合理利用。”

  而目前,因为缺乏政策配套,禁止“住改商”使得老房子无法拿到临商证明,这已经成为历史建筑活化利用为咖啡厅、画廊、餐厅、民宿的最大障碍。广州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商业城市,“住改商”问题较突出。禁止“住改商”固然有其道理,“住改商”会造成一定的治安和环境问题,影响小区居民生活。但是,“住改商”也并非一无是处,它会带来商业的繁荣、物业的升值,有的还能美化小区环境,比如,六运小区、淘金路附近就成为广州有名的风情街。因此,在“住改商”的问题上,一直存在禁止、放开的争议声,相关部门也一直都比较审慎,政策上也并非“一刀切”的禁止。

  对于“住改商”,只要规范和管理得当,远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可怕。既是如此,禁止“住改商”,就应该结合实际情况,权衡利弊,因地制宜,灵活处理。对于老房子的活化利用,不应让禁止“住改商”成为拦路虎。相反,相关部门应该尽快出台配套政策,让符合消防、卫生、经营等条件的老房子能够尽快拿到临商证明,通过正常的经营活动,让老房子不仅得到合理的保护与利用,而且能够让更多人领略到这些历史建筑独特的文化内涵。

(责任编辑:范戴芫)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谁还想效仿深圳400万卖房夫妻?    2016年04月22日
  • ·房子背后,那些被消磨的青春    2016年03月03日
  • ·台北如何让老房子焕发生机    2015年11月11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