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找到家庭与社会养老的“交集”

2013年10月21日 09:23   来源:广州日报   陈周

  最近几个月以来,英国不断爆出养老院疏于照顾或虐待老人的丑闻,使老人护理问题备受关注。英媒20日报道,英国卫生部长亨特指出,英国有几十万被社会遗忘的孤独老人,这是英国的“国耻”,呼吁英国人向中日学习孝道,吸取这些亚洲国家照顾老人的经验。在他看来,年长的父母跟子女同住,或同子女一起生活是挺正常的事。

  亨特的善良愿望和对亚洲“敬老文化”的观察,原本无可非议。需要提及的是,养老问题是在现代社会被制度化的。养老问题归根结底是文化问题,制度可以引进,文化不易模仿。英国卫生部长对“敬老”可以“移植”的说法,无疑有些过于天真。

  东亚文化圈的“敬老文化”,是深深嵌套在儒家思想中的重要文化体系。长期以来,东亚“家天下”的政治体系和农耕文明,使得一个长幼有序的家庭成为稳定社会最重要、最基础的构成元素。敬老传统自然和对老人的感情分不开,更重要的还是体现了东亚文化圈的世代构成方式和家庭结构,而这些又与经济水平密切联系。

  反之,英国最早进行了工业革命,工业化生产水平和资本主义制度都发展到了成熟阶段,社会文化自然与其制度相适应。子女18岁后与父母无关、年迈父母与子女无关的观念,都是由尊重独立个体的西方核心伦理衍生出来的。这套理念产生和不断巩固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发展需要可以最大限度自由移动和组装的生产力个体——一个个“原子化”的个人。所以,现代化经济生产方式自然而然摧毁原有家庭结构与秩序,带来一系列的养老问题,使“养老”由文化传统转变为制度。

  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可能会提醒英国先别忙着学“亚洲敬老”。同样处在现代化过程中的亚洲——尤其是东亚国家,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养老危机。城市化使农村青壮年涌入城市,老人老无所依;二、三线城市年轻人涌进一线城市打拼,其父母亦老无所依;“4-2-1”的家庭结构和沉重的生活压力,又使即便与子女住一地的老人也都很少见到子女,以至于“常回家看看”居然还要立法。

  不过,英国卫生部长的发言,的确切中了现代社会养老制度的要害。现在,养老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和文化伦理的复合问题,老人须有必要的物质生活保证,也渴望获得情感慰藉,这就需要“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双轨并行。英国等发达国家提供了优厚的社会福利,保障老人的经济来源,是社会养老的一大模式。当然,西方国家住在养老院或独自生活的老人有多大程度的精神满足,则需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目前,中国仍在延续着“家庭养老”的传统,但在现代社会中正成为每个家庭的“不可承受之重”。所以,无论是子女撒手不管,或是国家撒手不管,都是不可取的。英国意识到自身在“家庭养老”的缺失,中国亦有“社会养老”不足的问题。因此,只有双轨并行才能使老人获得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保障。“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两大模式,找到两者的完美结合,才能凸显一国文化革新的弹性、制度创新的张力、保障体系的完善。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