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阿里巴巴赴美上市前途未卜

2013年10月15日 07:03   来源:经济参考报   刘振冬

  原本是一笔好买卖,但这次阿里巴巴的IPO,却让港交所和纽交所都有些不尴不尬。诚然,阿里巴巴是部利润机器,马云是少有的能够创新商业模式的商业领袖,但在港交所因为公司治理的问题而事实否定了阿里巴巴之后,纽交所是否能够有“胸怀”接纳阿里巴巴呢?阿里巴巴又是否真的愿意在美IPO呢?

  在上市地的问题上,马云一方面要求估值友好、监管相对宽松;另一方面,又要求能够凭借极少数的股权获得阿里巴巴100%的控制权。香港能提供前者,但他将失去对公司的绝对控制权;美国能够为马云提供控制权,但却需要以前者为代价。马云没法两样都占。

  就像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在《投资者保障杂谈》一文中提到的,“那些在美国上市的科技公司,最大的几家公司比如G oogle和Facebook,都是以特别投票权来维护创办人的地位”。但是,“美国的多层股权制之所以运行良好,是因为他们以披露为主的市场机制,与身经百战经验老到的机构投资者和一究到底的集体诉讼文化组合在一起,这些全都发挥着重要的制约作用,可抗衡同股不同权带来的负面影响。如果香港要学习的话,必须有足够的配套组合,既赋予创办人足够的动力,又确保他们诚实可信。”在美国市场,神一般的乔布斯也曾经被苹果的董事会开除。

  成熟的监管理念认为,公司治理的制度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股东,特别是非控股股东或少数股股东的权利,所以监管法律法规一般涉及加强对投资者利益的保护、强调少数股东的权利。这些方面的保护措施都是由完善的信息披露,以机构投资者为主的投资者结构,严格的监管和法律法规,以及集体诉讼文化等要素共同构筑起来的。

  此前英国《金融时报》援引未披露姓名的银行家的话称,阿里巴巴并不愿向美国监管机构提交大量信息供其审查。如果拒绝承担充分披露的义务,纽交所是否有“胸怀”接纳阿里巴巴呢?另一方面,阿里巴巴是否真的认为美股是个好的发行地呢?

  如果仔细回顾一下马云与华尔街的交集,我们觉得阿里巴巴美国上市的道路可能也不平坦。美国的投资者一定还记得雅虎被夺走的支付宝,还记得2009年马云面对华尔街光明正大地坚持股东第三。毕竟,马云信奉的是“客户第一、员工第二、股东第三”。

  许多对美股望而却步的中国公司,不适应的其实是美股市场对中小投资者的保护和集体诉讼传统。在2011年,马云以V IE的由头强行剥离支付宝,虽说是得到大股东雅虎的默认,但雅虎的小股东全都不知情。以美国人热衷打官司的性格,谁知道雅虎的小股东和基金经理会不会在阿里巴巴美国上市后再凑个热闹呢?“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马云真的会做出如此选择吗?

  再回顾阿里巴巴的融资史,也相当霸气。2005年,傍了洋土豪———雅虎拿了10亿美金。可到了2011年,马云直接把支付宝从上市公司剥离,整得中概股集体暴跌。2007年至2012年,阿里巴巴外贸业务板块香港上市再退市。2007年上市的发行价高达每股13.5港币,可2012年宣布退市时,回购价还是13.5港币。期间也基本没分红。相当于港股股民给了阿里巴巴5年期的190亿港币无息贷款。

  面对这种信用记录,美国股民还会有多大兴趣给马云开高价呢?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阿里巴巴是个“创薪的青年”    2014年11月04日
  • ·成就阿里巴巴的还有谁?    2014年09月25日
  • ·阿里巴巴上市后的三个挑战    2014年09月23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