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0日:从上海自贸区正式挂牌看中国制度在闯关

2013年09月30日 11:04   来源:CE.cn   

  新闻背景:

  9月29日,中国(上海)自贸区正式挂牌。此前,国务院亦公布了外界极为期待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这意味着,承载中国改革开放重大历史使命的上海自贸区正式运行。

  【目的】深化金融改革试验场

  从深化金融改革政策和措施来看,上海自贸区主要是在探索更完善化的自由贸易功能的同时,对投资和金融的自由化做试点,推进贸易、投资和金融的自由化发展。在自贸区内将首次放开人民币汇率,将首次试验由市场确定利率,并简化外企投资的有关规定。自贸区将充分利用投资、金融的实例实验来总结改革经验,验证政策措施,探索管理方式,使改革措施具体化,这对于中国经济更成功地进入提质增效的“第二季”,其意义十分重大,如果上海自贸区取得成功,或许将在全国推行其成功新模式。

  而且,自贸区对金融自由化的探索将为自贸区成为离岸金融中心进行制度方面的准备。如果能让上海自贸区成为离岸金融中心,将允许非居民和综保区内的居民开设离岸账户;将为人民币回流提供缓冲地带,允许同时开展人民币和外汇业务;将允许离岸账户与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国际主账户、国内主账户之间实现有限互联互通,走“内外隔离、适度渗透”的离岸金融模式;将允许开展离岸存贷款、离岸债券发行和投资、离岸保险、离岸金融外包等业务。走到了这一步,无疑将为上海成为国际化的金融中心迈开了一大步。外媒议论,上海自贸区如果取得成功,中国将在金融领域方面再造一个香港,甚至创造一个比香港更大的世界金融中心。【详细

  【实质】是硬骨头,不是甜点心

  中国各地从官到民都有一种印象:“开发区”对拉动经济最管用。不少人把自贸区当成新的“开发区”。以为有了它,就可以获得国家优惠政策,投资自然源源涌入,地方经济就会迅速腾飞。

  关于自贸区的这种狭隘理解对中国深化经济改革决不是好事。中国经济面临结构性的一堆问题,它们根本不是靠注入优惠政策能够化解的,新增投资对解决它们的拉动作用也变得有限。很多地方争自贸区的设立权,但未必所有提这种要求的地方都很清楚,它们实际争取的目标究竟是什么。

  中国经济的粗放,其表现之一就是各地不少“开发区”的粗放。建了很多楼,铺了很宽的路,然而开发区内的经济项目支离破碎,它们彼此之间以及与城市之间的功能联系都不强。中国各地建了那么多开发区,但能毫无愧色称之为“成功”的却很少。直到现在,中国急缺的PX项目反而没处可建,最需要开发的项目无处敢接,这反映了各地为实现开发“啃硬骨头”的能力相当弱。

  PX项目当然与自贸区不是一回事,但要克服难题的道理是一致的。中国经济目前的很多症结可以看成另类的“PX故事”,很多我们看上去应当做的事情,实际一做就掉入各种矛盾和“既得利益”的重围中。自贸区就是要蹚出中国经济突破这些重围的方式。【详细

  【使命】制度闯关

  在中国改革开放已经过去34年的当下,新一届政府在施政第一年就推出上海自贸区并赋予其“国家重大战略”的重任,绝非改革开放初期的经济特区、改革中期的浦东开发以及10多年前中国加入世贸可以简单类比。深圳等经济特区以及浦东开发等的重大意义在于经济闯关,为做大蛋糕探路,加入世贸组织的意义在于中国真正进入国际贸易大家庭,与国际规则融合。而上海自贸区的意义,则是在改革进入新阶段之后,如何破除桎梏改革的诸多制度因素,全方位进行“制度闯关”,其意义绝非限于经济层面,而是涉及政府职能转变、金融开放等更重大的层面。其所涉及的六大领域,不仅意义重大,而且改革难度和风险都是前所未有。因而,上海自贸区绝非之前进一步“做大蛋糕”的简单重复,也不是通过一些优惠政策吸引外资,不是零敲碎打在某个领域突破,而是通过制度创新,通过试错和改革实践,承担中国改革“最后一击”的爆破手,将中国的改革开放全方位推向一个新的高度。【详细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从上世纪80年代在深圳设立的特区到90年代开发浦东,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毋庸置疑,上海自贸区是改革开放血脉在当下的传承与发展。事实已经证明,对于一个新生事物,只有以“杀出一条血路”的勇气和自觉推进改革的魄力,中国经济才能层层闯关,突破重围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周姗姗)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