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这几年据说在为老百姓节约药品支出上成效显著。“药占比”(药品收入与总收入的比值)从2010年的45%下降到2011年的41%。两年时间里,“药占比”迅速得到了遏制。为此,河南省卫生厅在多个场合进行自我表扬。2013年年初,在卫生工作年会上,河南省卫生厅表扬自己3年控制“药占比”共为老百姓节省药品支出36.57亿元。
36亿要的确是真金白银降下来的,不用河南省卫生厅自我表扬,我们都会鼓起双手热烈欢迎。问题是,这药钱是怎么降下来的。比如,“药占比”这个物什,就是个能伸能屈的玩意,降下来有三种可能,一是分母不动或少量增加,分子减少;二是分子分母一起减少,但分子减得更多;三是分子增加,分母加得更快,得出的数据也是在降低。老百姓当然最欢迎的是第二种情况,药品支出的减少带动总支出的降低。当然在医疗还是个稀缺资源的当下,这不现实,那第一种其实也不错,好歹实际支出少了。
河南属于哪种情况呢?药占比降了,不是因为药费支出涨少了,而是因为总支出增加更多了。比如,2012年,在省、市、县、乡住院的新农合患者每次人均住院费用比2011年分别增长了12.15%、12.66%、15.33%、16.39%。这种降法,对老百姓来说,又有什么实际意义呢?药占的比重看起来少了,可是检查的次数升上去了,看一次病原来拍一次CT,现在拍两次,有的地方要拍好几次;原来吃点药就行了,现在改动手术了,对老百姓来说负担不但没有减轻,反而加重了。
所以,河南省卫生厅绝口不提总支出的增长就很好理解了,那是一块遮羞布,揭了就露底走光了。
行政命令式地下指标,大多就是这种结果。几乎动一动身子,别人就知道他的屁股会坐在哪。降下去一头,翘起了另一头,按下了葫芦浮起了瓢,这支点就一直立在不影响既得利益者的利益,不改变利益分配格局的基础上。想一想,这块蛋糕雷打不动怎么可能真正把费用降下来。钱不会从天上掉下来,羊毛永远只能出在羊身上。更糟糕的是,这种做法在变着法子维护旧利益的同时,也在给改革设置路障。下个命令就能把数字整漂亮了,谁还愿意去费力改革呢?于是格局依旧,做法依旧,上上下下都陶醉在数字游戏的美好之中不可自拔。
什么叫降,今年1000明年800那叫降;今年增加20%,明年增加10%,一比划占比小了,那叫明降暗升。河南省卫生厅之所以能陶醉在自我表扬之中,那是因为听众也是跟它一样,想拿好听的数字回去糊弄上级,他们想听的是这个数字能为他带来多少政绩,能对上有什么样的交代,于是一方不厌其烦地说,另一方也都津津有味地听着。要是坐在台下的是群众,看不拿唾沫淹死他。
(责任编辑:周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