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未来经济政府只搭台,市场才是主角

2013年09月10日 09:50   来源:中国网   崔琦

  2013年9月9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英国《金融时报》发表署名文章《中国将给世界传递持续发展的讯息》。针对国外媒体质疑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趋势是否会最终导致大幅下滑,甚至“硬着陆”,李克强总理认为中国将保持经济长期健康发展,中国将继续走改革开放之路。李克强总理认为深化改革仍是持久动力。加快开放是助推器。扩大内需是主攻方向。服务业是新支撑点。

  李克强的总理观点反映了当前中国政府对于中国经济现状和未来发展潜力的认识。虽然2012年GDP增长只有7.6%,2013年预计增长7.5%,2014的增长预期更是降低到7%,但是仍可以看到中国政府对于中国增长前景的信心,通过采取适当的措施,“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我们可以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

  最值得注意的一点,李克强总理的观点反映了中国政府对于市场规律的认识发生了悄然、微妙的变化。2008年前后同样是面对经济增长放缓,中国政府开启了4万亿刺激计划,严格按照凯恩斯主义的药方,通过扩大基础建设、能源、通信等领域的投资拉动经济增长。而5年后再次面对经济增长放缓,中国政府这次没有启动大规模的投资,反而把重点放在了“搭台”,把唱戏的主角让给了市场。李克强总理认为“市场能做的交给市场,社会能办的分给社会,政府该管的管好。”

  该如何“搭台”呢?继续推行行政管理、财税、金融、价格等改革。支持WTO多哈回合谈判进程,推动与相关国家签署双边自贸协议,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改善外商投资的公平和法制。扩大内需,促进信息产业发展,并保持合理的投资力度,重点放在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中西部铁路项目和市政设施建设等。加快发展城镇化。支持服务业发展,对众多小微企业其中大部分是服务业暂免征收增值税和营业税。

  我们可以看到本届政府关注的焦点在于制度建设,在于如何完善市场制度,在于给市场主体搭好舞台。通过行政管理、财税、金融、价格等等改革,降低市场主体运行的交易成本,减少企业运转的阻力,并且通过理顺价格关系,使价格信号真正反应供需,让价格指挥市场运作。进一步加快开放,包括上海设立自贸试验区,进一步引进国外经济对国内企业施加压力,倒逼国内企业特别是垄断企业改革。通过减免税收来推动服务业发展。虽然也有一些投资,但是投资的重点只局限于环境保护、中西部铁路等公共投资,这些是市场无法解决的,只能由政府来完成。这些都是造血型的措施,不是输血型的措施。

  所有的治理措施都反映了政府对于市场运行规律认识的变化——政府不是市场的主体,不能再继续又当裁判、又当运动员,政府要做的是为市场主体搭好舞台,让市场主体自己发挥活力。长期以来,政府都是中国投资的主要来源,投资又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所以每当中国经济增长放缓,我们都寄希望于刺激政策,通过短时间大规模的投资提高经济增长速度。经济增长的速度是保证了,但是质量如何呢,由于缺乏市场指引大规模投资往往伴随着更严重的低效,更不用说随着大规模投资而生的腐败现象。当前这种简单的刺激方式所剩余的空间越来越少,我们无法永远指望单靠投资刺激就能拉动经济增长。

  现在中国政府所面临的选择不仅仅是经济刺激方案的选择,更深层意义上是质量与速度的选择。显然经济的质量要比经济增长的速度要更重要,单靠投资拉动带来的经济增长是无法持续的,造成的浪费也是巨大的。从长远来看,中国需要的一个结构合理,稳定增长的经济。从这个意义上看,中国政府关于市场运行规律的认识正在发生一系列的转变,这些转变是革命性的,对于中国的未来是至关重要的。政府不再承担市场主体的责任,而是变成市场的守护者,通过财政、行政、法律等建设搭建好市场舞台,让价格机制成为真正的市场指挥者,通过市场主体相互竞争实现经济的最优发展。只有这样,中国才能形成一个真正合理的产业结构,告别高耗能、高污染、高投入的发展模式,才能实现持续增长。

  外国媒体质疑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甚至硬着陆,也不是没有道理的。不采用大规模投资拉动,而只是通过改善市场制度推动经济发展,在短期内必然会出现经济增速下降。

  但是这并不可怕,因为这仅仅是经济调整过程中内生的阵痛,也只是短痛而已。如果采用大规模投资的办法刺激经济,没有市场信号指引的情况下,投资必然倾向于见效快的铁路、地铁、房地产等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短期内增速可以保证,但是经济结构的畸形会进一步加重,为未来造成更大的隐患,可能会造成长痛。而通过市场来指引经济行为,短期内可能会遇到需要苦难,但是市场会逐渐淘汰落后,奖励优先,压缩经济泡沫,让经济走上良性循环。一旦走出低谷,很快就会迎来高速增长的时期,更重要的是,这是高质量的增长。

(责任编辑:李志强)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