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家”的鲁迅不应退出语文教材

2013年09月05日 10:01   来源:荆楚网   魏欢

  开学了,拿到人教版初一语文教材的老师们发现,课本出现了不小的变化。“让孩子过早接触鲁迅,不如让他们接触宫崎骏、自然科学以及课外活动。”赵瑜认为,初中生的阅读,不论是课内还是课外,都要多在知识、孩子气等浅表层面,“一定年龄进行一定的阅读。”(9月4日 中国广播网)

  鲁迅先生和他的经世名文,伴随着80后一代的学习生涯,走过了十载有余,尽管这一代的绝大多数都远离校园生活已久,但是偶然间再次听闻鲁迅之名,还是会回忆起当初求学的点滴时光,可以说,鲁迅是一代人的记忆,对于年纪稍长者更是如此。

  鲁迅文章被撤出学生教材的新闻前已有之,这次连同作家都给出了赞同的意见,名曰“接触的内容不宜过于深刻”,而在于“接地气,有常识,且有趣味”。诚然,在时下社会生活愈发高速运转的当下,回归常识、接触现代知识,是有必要;另外,鲁迅的文章确实需要结合时代背景和历史知识,才能获得正确和深入的见解,这对于阅历尚浅的初中生来说或许存在困难。然而,思想深刻不是晦涩难懂,要是此理也说得通,那么离现代生活更为遥远的古代诗文就甚于此,繁多的古今异义和朝代背景信息想必增添的理解障碍多过于鲁迅之文。

  作家给出的支持理由是根据中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贴近时代生活而来的,其实,作为文学家的鲁迅,其独到、批判、深入骨髓的思想精神才是学子更加应该学习的地方,而不是沉湎于辞藻的掌握程度、结构铺陈的技巧借鉴。也就是说,文章包含的思想高度和为人态度,值得学子反复品尝、欣赏。鲁迅文章被撤出,一个重要的理由是考虑到学生们难以掌握,这实质上是以考核的标准来看学习的成效,反而流俗于成绩指标,与急功近利的高考指导意思无异。

  鲁迅文章能够培养学生们的批判精神,其中所透露的中华民族裂根性至今都有着不可磨灭的警示意义。如果以学习、培养素质的角度为标准,就更应该强调鲁迅之文掌握深浅无要求,只需个人细致体会。鲁迅先生的为人、做学问,他在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替代的地位,都是鲁迅精神彰显的具体侧面,思想史和文学史与历史一样,都不应该出现断代,否则文化的延续将成为泡沫。深刻没有罪,如果上纲上线地看问题,和过分强调以考试来评定学习成效,则正是浅薄、短视的表现,毕竟,不深刻能触及人的心灵吗?不学点深刻的文章,人都会变得肤浅!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