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美向地中海发射测试弹是一张三色“试纸”_观点库_观点中国

2013年09月05日 09:06   来源:中国网   冯创志

  美国向地中海发射测试导弹引发世界高度关注。在俄罗斯第一时间检测出后,以色列国防部不得不承认,是与美国共同进行的测试(9月4日新华网)。

  尽管美以只以进行“反导系统”的目标试验搪塞,但在这个敏感时候,在地中海靠近叙利亚这个敏感地点发射“测试”弹,就不能不引发世界各国媒体的多方猜测。叙利亚总统巴沙尔·阿萨德发出警告,西方国家如果对叙利亚发动军事打击,将点燃中东“火药桶”,可能引发“地区战争。叙利亚驻华大使伊马德·穆斯塔法4日在北京接受专访时也指责美国,说美国是在用化学武器作为入侵叙利亚找借口。他希望国际社会利用理性避免叙利亚发生更大的灾难。

  实际上,不少分析人士认为,美国此次“试弹”,更像一箭三雕。

  首先,是“测试”美国国会议员的态度。此回不知是奥巴马汲取前任发动伊战的教训,还是他依法办事,在向世界公布他要军事打击叙利亚的同时,强调要得到国会的授权。而此次“测试”,尽管没有“试进”叙利亚领土,也没有击中其他国家在地中海的船只,给人以“恰到好处”的表现。美国国会的议员似乎也领会总统的意图。9月4日的消息显示,美国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的核心议员已经就美国发动军事打击叙利亚达成一致,有关人士称,外交关系委员会将在本周三对打叙问题投票。还有消息传,国会两党领袖已就审议通过总统军事打叙议案达成一致,并设限为60天,可以增加30天,这就表明,奥巴马总统的军事打击叙利亚的提案将会得到通过。

  其次是“测试”俄罗斯的反应。在美国看来,美打击叙利亚的阻碍力最大的是俄罗斯,“测试”其反应,就有着现实考量。但令人瞩目的是,偏偏俄罗斯反应最敏锐,也最及时。俄罗斯不但首先侦察到地中海射弹的情况,而且俄军“亚速海”号侦察船已在东地中海进行战斗值班,实时监视云集在此的美国舰队。俄罗斯总统普京4日表示,如果叙利亚阿萨德政权确实发动了化学武器攻击,在得到联合国授权的情况下,不排除同意外界对叙利亚发起军事干预的可能性。此外,普京还称,莫斯科方面已经向叙利亚提供了“S-300”型防空导弹系统的部分组件,但目前暂停了后续供货。他表示,如果西方在未得到联合国授权的情况下对叙利亚发动攻击,俄方将继续向叙提供该导弹系统(见中新网9月4日电)。表面看,普京的表态与此前有所不同,谈到了不排除对叙动武的支持。但是,普京强调的是要获得联合国安理会的授权。而众所周知,联合国要通过对叙军事打击的决议,必须要提供准确的依据。同时,在军事打击叙的问题上,俄中的立场与美法英历来绝不相同。与其说普京对叙的态度发生变化,不若说普京的外交手腕老辣。

  “测试”还表明,以色列也准备参与军事行动。如此“测试”,不但令俄罗斯等国家警觉,同样会令中东国家尤其是伊朗等国家会调整战略进行应对。英国媒体称,“亚速海”号前苏联海军第三代“樱桃”级侦察船,堪称“移动情报沙皇”,一旦电子信号位移通信量突然改变,俄军就能预知将有重要事情发生,这对叙反击恐怕会起到“千里眼、顺风耳”的作用。

  再次是“测试”美国的盟友。多年来,对外国军事行动,美国都不会单干。但此次奥巴马总统军事打叙,偏偏只有一个法国响应,其他十多个盟友却公开“说不”,即使法国 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9月2日,法国总理埃罗在总理府发表讲话,再一次强调了法国将惩罚叙利亚巴沙尔政府的决心,但表示“不会单独行动。如此尴尬是令奥巴马总统不忍心看到的。因此通过美以“测试”就是希望进一步争取国际力量支持。但令美国遗憾的是,至今,“测试”之后,未见到军事打击叙的力量加盟,只是日本安倍与奥巴马通电话表示支持军事打击叙。而更多是世界媒体和各国的质疑纷纷。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四日紧急举行叙利亚局势记者会,强调任何军事干预叙利亚的行动都必须得到联合国安理会的授权。他同时警告,对叙利亚动武会造成更多动荡和流血。

  因此,美国要绕开联合国对叙军事打击,就会陷入“不合法之举”,其后遗也可想而知。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