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上大学值不值是自由选择,不能光考虑功利

2013年09月03日 07:20   来源:红网   杨兴东

  成都女孩玲玲考上大学本科,父亲虽然有钱供她读书,但认为“上大学无用”而拒绝提供学费和生活费,这条新闻引起了广泛争论。9月1日,一万多名网友在参与大成网专题调查投票时,七成网友均认为“读大学不是唯一出路,在哪里都可以学习”。(9月2日《成都商报》)

  新闻中玲玲父亲所谓读书无用的看法,不过是从就业角度衡量读大学的作用。大学就业不好,他便觉得读大学没必要;大学就业形势好转,他会觉得读大学也不错。子女是否读大学,在他这里,不是一个经济承受能力的问题,而是一门风险投资的学问。

  从大学的过去来看,玲玲父亲的这种考虑并非毫无道理。过去,大学意味着“鲤鱼跳农门”。1978年以来,数以万计的人藉此实现了人生命运的转折。但玲玲所处的当下,大学生已不再包分配。传统意义上,大学提升社会地位的“作用”早随着分配机制的结束而成为历史,大学生“天之骄子”的称谓也成为了一顶过时的桂冠。

  从社会进步的角度考虑,大学去除掉“鲤鱼跃龙门”式的神圣色彩,回归教育培养人的本色原本是一件正常的事情。但由于在改革初期,许多人依靠市场经济而获得了巨大的财富,这就导致了新的大学生群体产生极为强大的身份落差感。透过社会现象,这部分人会逐步接受不读大学,也可以发财。不读大学,也可以呼风唤雨,不读大学也可以“成功”等观点。而伴随着财富逆袭神话的崛起,“知识改变命运”也从经济意义上跌落“神坛”。

  反对读大学和一味夸大读大学的作用,殊途其实同归。都是一种盲目的功利主义思维。在这种功利主义者看来,凡做什么,必然要取得某种实惠。大学反馈于人的“好处”,必须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读大学不是去超市买商品,你给他100块钱,他就给100块的货物。某种意义上,大学更像是一个精神超市。你给100块钱,他给你一点点思想。人们读大学的全部价值,在于从这里收获一种更加健全、多元和独立的价值观,孕育好“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精神土壤,从而避免“灵魂跟不上身体”,卷入市场社会的洪流。

  从这种意义上,七成网友认为“读大学不是唯一出路”也确有进步意义。因为左右一个人的命运,有太多的因素。读大学不可能,也不是市场经济下,人们成功的先决条件。把是否读大学与人生出路捆绑在一起,仍是计划时代留给人们的“精神遗产”。其实,在一个正常社会,一个人是否读大学,应该是一个自主的命题。愿意读,乐意读,便可以去读。不想读,不乐意,自然也可不读。用功利主义的思维绑架一个孩子上大学的选择,已超出了读大学是否有用的学理范畴,损害了其接受高等教育的权益。

(责任编辑:周姗姗)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