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为休产假自杀"源于女工权益"流产"

2013年08月29日 10:18   来源:东方网   汪昌莲

  26日,1篇题为《女医生坠楼留下遗书:流产想请假休息被拒绝了》的网帖被多家网络媒体转发。该网帖称,“25日上午,湖南旺旺医院儿科医生扶女士坠楼身亡,她留下遗书:老公,对不起,我走了,请你照顾好儿子。这里没有人性和温暖,上个月流产想休息3天,被拒绝了……”(8月28日《北京晨报》)

  女医生为休产假遭拒跳楼自杀,令人唏嘘。人们似乎想不通,休假不成,怎么也不该成为女医生选择轻生厌世的理由。然而,作为一家医院,从医学角度考虑,更应该知道一名流产产妇休假的重要性,更应该给予流产女医生人性关怀,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准假,而不是偷梁换柱,拿病假代替法定的产假,变相拒假,损害女医生的利益。正因为“这里没有人性和温暖”,令女医生感到绝望,不惜用结束生命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权益诉求。

  根据《关于女职工生育待遇若干问题的通知》规定:“女职工怀孕不满4个月流产时,应当根据医务部门的意见,给予15天至30天的产假;怀孕满4个月以上流产时,给予42天产假。产假期间,工资照发。”对照这个规定,这名女医生至少可以休15天的产假。但医院仅给了3天假,如果休更长的假,就算是请病假。问题是,病假不是法定假,相关的福利待遇会因此受损,女医生自然难以接受。可见,医院等于变相拒假,明显违反了本规定。

  也就是说,女医生为休产假自杀,源于女职工权益“流产”。也许有人认为女医生拿生命争休假权根本不值,甚至会有法律人士扼腕痛惜,当初这名女医生为何不通过投诉、打官司等途径,向所在的医院讨要产假等休假权。殊不知,现实情况却是,过去一些女工为争取休假权,将用人单位告上法庭,即便是打赢了官司,讨回了休假权,等待她们的却是用人单位以各种理由发难,甚至让其卷铺盖走人,丢掉了赖以生存的饭碗。所以说,如果女医生向医院争休假权,非但讨不回公道,反而可能会失去更多的权益。 因此,女医生为休产假自杀,值得有关部门反思。执行女职工特殊劳动保护政策,除了依赖于用人单位自觉遵守相关规定,对女职工进行人性关怀之外,关键靠制度保驾护航。立法部门应制订保障女职工休假权等权益的具体细则,规避女职工权益“流产”;特别是劳动保障部门,在监督管理上要强力跟进,严厉制止和打击用人单位侵犯女职工权益的违法行为。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产假延长时间不能过于悬殊    2016年01月19日
  • ·增设陪产假传递政策善意    2016年01月12日
  • ·生育保障比延长产假靠谱    2015年11月19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