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8月22日:“秦火火”们为何能“谣翻中国”?

2013年08月22日 10:00   来源:CE.cn   
  新闻背景:

  北京警方日前打掉一家网络推手公司,抓获网名为“秦火火”、“立二拆四”等四名犯罪嫌疑人,并以涉嫌寻衅滋事罪、非法经营罪将他们刑事拘留。据这些人供认,他们组织网络“水军”长期炮制虚假新闻,策划、制造了大量著名的公共舆论事件。

 

  “秦火火”为何能“火”

  1、网民的猎奇心理

  网民的猎奇心理进一步助推了“秦火火”们火爆网络。像凤姐事件、干露露事件之所以能迅速“火”起来,与网民的每一次点击、转发和评论都脱不开关系。明知道是恶俗、色情的炒作,为何还甘于做传播者?难道仅仅是因为转发评论不用负责任?恐怕不仅于此。【详细

  2、传媒“听到风就是雨”

  各式各样的传媒是否该审视检点一下,当初面对那么多千奇百怪的谣言,是否保持了足够的警觉和定力,拒之于版面、节目、频道、网页之外?是不是曾经把这些宝贵的空间拱手相让,以致以讹传讹、引狼入室?平心而论,总有些传媒喜欢哗众取宠,“标新立异”,自己中计倒也罢了,还助纣为虐,致使谣言穿上“正装”,在我们的传媒上招摇过市,污染舆论,误导公众。【详细

  3、真实信息欠缺透明

  需要厘清网络谣言和言论自由的界限,权力和法律都不能越过雷池一步。否则,网络谣言就是一个筐,什么行为都能往里装。秦火火和立二拆四涉嫌寻衅滋事罪、非法经营罪被刑拘,利用何种法律惩治网络谣言我们拭目以待。如果界限不明,那么公众就不敢再说话了,因为随时可能因信息不准确被扣上造谣的帽子治罪。【详细

  铲除网络谣言滋生的土壤

  1、追究造谣者的法律责任

  坚决依法调查“秦火火”等人的共谋犯,坚决依法追究他们的法律责任。司法部门不应在乎一些人对打击网络有组织造谣犯罪说三道四,因为有更多网民站在支持警方采取行动的一边。目前舆论是分裂的,如果担心这担心那,就什么事情都别做了。事实表明,前些年国家对网络造谣犯罪的处理过软,导致谣言盛行,近乎失控。【详细

  2、谣言止于公民自律

  必须从加强用户自律入手,让不信谣不传谣、自觉主动遏制网络谣言传播的理念植根于每个网民的心中,才能从根源上遏制网络谣言的传播。而法律法规、社会主义制度、国家利益、公民合法权益、社会公共秩序、道德风尚和信息真实性这“七条底线”的提出,正是在制度的硬性约束外,从网络使用者的角度,为网民提出了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自律公约,从根本上挤压网络谣言的生存空间。【详细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法律尊重和保护公民个人的言论自由,但每一位理性公民都应认识到,没有无边界的自由,任何言行都不能超越法律和道德的底线。

  在依法打击网络谣言的同时,还应该借助网络的自净功能,发布权威信息占领观点市场,让谣言再无安身立命之地。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