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位大妈白天在北京建外SOHO广场喷泉处脱衣搓澡的视频,在网上引发热议。如果说把相亲这种私事儿搬到电视节目里,可以理解为“娱乐精神”的话,那把洗澡这种更加隐私的行为拿到大街上,那可实在令人费解了。
“当街洗澡”,这种有碍观瞻的行为毕竟还是小概率事件,但还有很多其他的不文明行为却几乎每天都发生。比如前些日子武汉就总结出地铁不文明现象的“十宗最”,其中“用直饮水洗手”都算是情节较轻的,更有甚者在车厢内携带宠物、吐痰、甚至便溺。而且不仅是在武汉地铁,在北京上海的地铁内,这些不文明的现象也经常被网友抓拍到。
可以说,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宣传力度的加大,不排队、公厕便后不冲水、公交车内吸烟等曾经的“顽疾”,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但公共空间内的不文明现象,依然有不少。在国内,由于缺乏惩戒措施,旁人也就只能够忍了,但在国外就不一定了。去年,一项国际旅行网站的调查就显示,中国游客一举摘得“最不受欢迎游客”排行榜的“榜眼”,近日,一支华人舞蹈队在纽约一公园内排练,领队王女士更是由于“噪音”而被当地警方铐走。
除了这些,还有一些行为也许称不上多么不文明,但也值得我们警惕。比如被称为公交车厢头号“杀手”的韭菜馅饼、靠站时候抢上抢下、空调车内把身边窗户打开吹风、在公共场合用手机大声放音乐等等。这些行为看似细小琐碎,但的确容易引起周围人的不适,甚至助长戾气,去年在广州地铁内就有一名年轻人和一名老人因“爱心专座”引发纠纷,弄得座位周围血腥不堪。
这些行为,如果用相似的概念形容的话,称之为“亚不文明”或许比较合适——也许并没有得到多么强烈的共鸣,却也接近了“惹人烦”的临界点,而且有时也会令我们的形象受损。比如有报道称,泰国导游最害怕的就是中国游客“大声讲话”。再比如香港地铁内关于车厢里进食的“骂战”。
其实,“亚不文明”行为与随地吐痰等不文明行为一样,都应该受到我们的重视。因为归结起来,这些行为都是不尊重公共空间的表现。对公共空间不够尊重,就是不顾他人感受,就容易侵害到一部分人的利益,引起他人的反感。毕竟,再庞大的公共空间,也是由一个个私人空间组成,我们自己认为一个无伤大雅的举动,很可能就招致周围很多人的不满。
曾经,有香港人采取极端方式讽刺内地游客如“蝗虫过境”,而搜索相关内容,大多都是内地网民的愤怒和对香港与内地的地区文化差异的讨论,鲜有人站出来反思自身:是不是我们的一些“不拘小节”对港人造成了很大困扰呢?而在我国的文化传统中,对这些行为并非没有约束。最经典的莫过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为什么这几乎人人都会背的名句面对一些小细节却似乎起不到多大作用呢?
仓廪实而知礼节,能出国旅游甚至移民的国人,多是“仓廪实”了,但为啥还被别人差评甚至铐走呢?也许,我们应该好好反思一下细节教育的缺失了。
我们目前的教育方式,可以培养出很多高分的学生,却少有老师会告诉学生吃饭时候发出很大的声音也是不礼貌的。而且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从父母的言传身教中体会到尊重公共空间的意义,这些空白理当由学校的教育来弥补。
“教书”之外,加强细节教育同样是“育人”的要义。当“亚不文明”行为得到遏止,当公共空间得到尊重,弥漫在社会的戾气就能得以“降温”,社会因此更加和谐有序,这不正是素质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愿景么?
(责任编辑:李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