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同事吃饭,这妹子硬是对着两盘意面,一杯咖啡,拍了快十分钟,才放下手机开始用餐,她旁边的男友崩溃了……”前几天,家住重庆渝北区回兴莲花半岛小区的张潞在微信的朋友圈里,说出了和同事吃饭时的趣事。也提出了疑问:那些吃饭前每次都要拍好照,然后上传到微博或微信的朋友,到底累不累啊?(8月6日《重庆晨报》)
两盘意面,一杯咖啡,一拍就是近十分钟,难怪呆在她旁边等着用餐的男友要崩溃了。换成任何一个稍微有点理智的人,恐怕都没有那个等待的耐心。
最近有人把有饭前拍照习惯的年轻人,统称为“炫食族”,他们大多乐于网络社交,同时使用着微博、微信、QQ等多种社交工具。更有英国英国《每日邮报》报道:权威的精神科医师和女性医院心理科主任认为:喜欢在网上炫食物的人可能有强迫症——这样的报道,自然遭到“炫食”一族的强烈质疑。比如有网友就直言:“朋友们将开心的觅食经历晒出来大家分享,那叫病?这叫什么专家?”。也有网友认为:“管他什么症,只要自己喜欢自己开心就好。”还有网友则指出:“专家的话未必可尽信,不知道他们是根据什么说这是病。”
“炫食”到底是不一种“病”,其科学依据何在?这是有关专家的事,在此,笔者不予评论。不过,如果把喜欢“炫食”当作一种追赶时髦甚至是追赶一种流行文化,估计就没有多少人表示反对了。
事实上,一个年代有一个年代的时髦,也有一批人尤其是年轻人热衷于追赶这种时髦。曾记否,上世纪60年代中到70年代初,头戴军帽、胸配像章、手握语录本,一副斗志昂扬、意气奋发的样子。这是那个时代最美、最时髦的装束,谁有了这样一身行头,是足以傲人的;随着思想解放运动的开展,时髦的东西就应接不暇了。一会儿外语热,一会儿文学热,一会儿是邓丽君唱遍大街小巷,一会跳迪斯科舞遍厂矿学校;进人90年代,出现了下海热、经商热、电脑热、股票热、离婚热、驾车热、傍款热、寻“蜜”热、打官司热、出国旅游热。时至今日,随着微博、微信的广泛使用和QQ空间的快速兴起,以及随着记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广为流传,要说时髦之一,无非是通过微博、微信和QQ空间进行“炫食”了。倘若被问起“你会拍美食照片上传微博、微信和QQ空间”吗?如果回答是否定的,那么,一定会被认为是落伍,甚至遭到嘲笑。
可以说,无论是喜欢“炫食”也好,还是旨在追赶一种时髦也罢,甚至干脆是在追赶一种流行文化,都不能简单对这些作价值判断。问题在于,从对各年代所追赶的“时髦”东西作简略的回顾中不难发现,所谓时髦,大体是某种外在的社会潮流,它多作用于形式层面,较少社会内涵,因而显得浅薄、浮华、虚荣,缺乏深沉厚重的质感。这个意义上,对于喜欢“炫食”的年轻人而言,适当的“炫炫食”不妨,但显然,由注重外在的形式,到关心实际内容;由关注审美趣味,到研究价值取向;由物质享受,到精神提升;是其时髦心理逐渐由幼稚走向成熟的表现。更何况,一个人一生从未赶过任何时髦固然是可悲的,但一个人一生不停地奔波于时髦之间,在外在的热闹中丧失自我,成为时髦的奴隶,那是更可卑的。
此外,我还想特别说一句,追赶“炫食”时髦,或许是一件很雅的事,但再雅的事,也不应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也应照顾一下身边那些不怎么喜欢“炫食”者的心理感受。如果“炫食”过程中所产生的费用,包括吃喝住游、摄影器材等支出,并非个人劳动所得,而是靠别人的血汗(哪怕是父母的)赶时髦,即便再领风气之先、潮流之首,容我直言,那也是令人作呕的,也是令真正的现代青年所不耻的。
当然,在一个健全的社会环境里,人民不应满足“炫食”的表面现象,更应该探究一下“炫食热”背后的深层原因,从而把不怎么健康的“炫食热”乃至流行文化热引导到更高层次的饮食文化或经典文化追求上,引导到对宇宙、对社会、对人生的终极追问上去,这才是文明的应有的梯次结构。
(责任编辑:李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