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大学自主招生面试 紧贴热点便时髦吗?

2015年06月17日 08:11   来源:羊城晚报   耀 琪

  据报载,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自主招生前天进行面试。中大取消了统一笔试环节,面试题目,热点频出。中大面试的话题讨论环-节中,相关话题包括了大量时事热点话题:南海资源问题、雾霾和厄尔尼诺现象、回南天、新能源汽车、大学生创业、反腐、“东方之星”、“阳光动力”等等。

  乍一看这些面试题目,足以让许多不读报的成年人汗颜。要知道每天沉浸在微信刷屏中的人们,虽然能接触到海量信息,但多处于蜻蜓点水、过目即忘的状态。即使没有忘记,也大多是信息碎片,说不出个完整概念。

  相比之下,作为高中生,每天既要关起门来做大量的作业习题,又要像媒体从业者那样,有精力和容量去关注如此密密麻麻的时事热点。不但能了解大概,还得娓娓道来,言之成理,这该是一种多么超能量跨界的状态。

  至于高校希望高中生关注时事热点,则显示出大学在选材考虑上有较强的入世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显然是要和“死读书”、封闭式读书相抗衡。以这种方式来考试隐喻的是——学生仅仅懂得书本知识是“落后”的,还需要吸收现时的资讯,而且是热点资讯。

  可是,我们的大学什么时候变得如此贴近潮流?若考生幸运地进入了大学,却发现无论是育才之道、还是相关教材却依然活在上个世纪,这种冲突又叫人如何释怀呢?

  让人不解的是,大学不热衷去考一些踏踏实实的经典知识,而避重就轻去考身边热点,难道目的是就为了避免学生死读书?也许有人会认为,如此考试在于考核面试者的反应能力,至于运用的素材,无论是古代经典还是今天的时事,都无关紧要。可是这同样危险呀,因为如果大学青睐的是学生自圆其说、夸夸其谈的本领,那么以后扎扎实实做学者的是否会更少呢?

  当然,在考试大国里,无论家长还是老师,都会通过技术手段把这些年的时事热点精选起来,交给考生去加强记忆。如此便又可能引发另些弊端——光对时事囫囵吞枣,又怎么能洞察时事局势?借助人云亦云的理论去套时事热点,会否口不对心?对于大胆尖锐的见解,老师宽容的尺度如何?考生为了政治正确,会不会表现得像求职者面试般老成?

  有趣的是,这次华工居然考了“五脏六腑”是什么,这一类貌似“死板”的传统知识,笔者觉得恰恰是时下年轻人最匮乏的营养。

  中国的经典知识大多时候只有在应试阶段才被重视,过后基本被忘记殆尽。社会普遍泛滥的“失忆浅薄症”,正是一代人浮躁、求浅、反智、远离经典的结果。不少成年人靠手机百度才有记忆,靠宫廷戏才了解宋元明清。相比之下,大学宗旨是弘扬学术,面对还没完全被污染的高中生脑袋,为什么就不能用经典来考察其做学问的积累和资质呢?

(责任编辑:周姗姗)

鍒嗕韩鍒帮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