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载,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自主招生前天进行面试。中大取消了统一笔试环节,面试题目,热点频出。中大面试的话题讨论环-节中,相关话题包括了大量时事热点话题:南海资源问题、雾霾和厄尔尼诺现象、回南天、新能源汽车、大学生创业、反腐、“东方之星”、“阳光动力”等等。
乍一看这些面试题目,足以让许多不读报的成年人汗颜。要知道每天沉浸在微信刷屏中的人们,虽然能接触到海量信息,但多处于蜻蜓点水、过目即忘的状态。即使没有忘记,也大多是信息碎片,说不出个完整概念。
相比之下,作为高中生,每天既要关起门来做大量的作业习题,又要像媒体从业者那样,有精力和容量去关注如此密密麻麻的时事热点。不但能了解大概,还得娓娓道来,言之成理,这该是一种多么超能量跨界的状态。
至于高校希望高中生关注时事热点,则显示出大学在选材考虑上有较强的入世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显然是要和“死读书”、封闭式读书相抗衡。以这种方式来考试隐喻的是——学生仅仅懂得书本知识是“落后”的,还需要吸收现时的资讯,而且是热点资讯。
可是,我们的大学什么时候变得如此贴近潮流?若考生幸运地进入了大学,却发现无论是育才之道、还是相关教材却依然活在上个世纪,这种冲突又叫人如何释怀呢?
让人不解的是,大学不热衷去考一些踏踏实实的经典知识,而避重就轻去考身边热点,难道目的是就为了避免学生死读书?也许有人会认为,如此考试在于考核面试者的反应能力,至于运用的素材,无论是古代经典还是今天的时事,都无关紧要。可是这同样危险呀,因为如果大学青睐的是学生自圆其说、夸夸其谈的本领,那么以后扎扎实实做学者的是否会更少呢?
当然,在考试大国里,无论家长还是老师,都会通过技术手段把这些年的时事热点精选起来,交给考生去加强记忆。如此便又可能引发另些弊端——光对时事囫囵吞枣,又怎么能洞察时事局势?借助人云亦云的理论去套时事热点,会否口不对心?对于大胆尖锐的见解,老师宽容的尺度如何?考生为了政治正确,会不会表现得像求职者面试般老成?
有趣的是,这次华工居然考了“五脏六腑”是什么,这一类貌似“死板”的传统知识,笔者觉得恰恰是时下年轻人最匮乏的营养。
中国的经典知识大多时候只有在应试阶段才被重视,过后基本被忘记殆尽。社会普遍泛滥的“失忆浅薄症”,正是一代人浮躁、求浅、反智、远离经典的结果。不少成年人靠手机百度才有记忆,靠宫廷戏才了解宋元明清。相比之下,大学宗旨是弘扬学术,面对还没完全被污染的高中生脑袋,为什么就不能用经典来考察其做学问的积累和资质呢?
(责任编辑:周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