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评论员:正确看待7.6% 转型赢得发展机遇

2013年08月02日 09:26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今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增速7.6%,在保持平稳增长的同时,经济结构调整也出现积极变化,服务业发展继续加快,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能源消耗强度降幅扩大,城乡居民收入继续较快增加。从这些方面看,7.6%是一个实现了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的增长速度。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速度效益型”特征比较明显,许多行业和企业的高盈利是与经济高速增长同步的。速度一上去效益就增加,速度一下来效益就减少,这不仅使得转方式、调结构的愿望和动力不强,也使财政金融风险与产能过剩等问题被高速增长所掩盖。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日趋复杂,以及经济运行中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的日渐尖锐,以投资和出口为主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因此,尽管要承受结构调整带来的“阵痛”,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向“质量效益型”仍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去年以来,一些地方主动调速进而加快调整结构赢得发展新机遇的经验引人注目。例如去年北京的GDP增速在各地排名居于后位,但结合其他数据看则不仅实现了创新驱动、产业升级、民生改善、功能提升,还进一步积蓄了“稳中有进”的势能。广东省近两年在调低了经济增速的同时,加快了结构调整,既使外贸依存度明显下降,又使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和民营经济的比例有所提升,形成了新型显示、软件、新材料和新一代通信等几个年产值超千亿元的新的经济增长极。

  当然也要看到,经济增速放缓的确给一些部门、行业和企业带来了很大冲击和影响。由结构调整、发展转型引发的种种“阵痛”,从一定意义上说,是我国经济爬坡过坎的必然成本和代价,换来的将是更高水平的发展。

  度过这种“阵痛”,可以为长远发展消除诸多风险。我们过去那种凭借外需拉动、人口红利、粗放投资、资源投入的增长模式不仅不可持续,一旦与外部冲击“两碰头”,还将给经济社会造成更大危机和痛楚,所以必须坚定不移地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

  度过这种“阵痛”,可以为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动力。伴随结构调整的加快推进,我国经济新阶段的增长动力将不只是农业、工业,更将有服务业,同时由投资更多转向消费,由劳动力、资源粗放投入更多转向依靠技术进步和创新。从发展规律和国际经验看,新的增长结构的最大特征就是速度“下台阶”、水平“上台阶”。增速放缓并不意味着经济衰退。

  度过这种“阵痛”,更可以为未来发展赢得更多机遇。我国发展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是内涵和条件已经发生很大变化。中央一再强调,我们面临的机遇,不再是简单纳入全球分工体系、扩大出口、加快投资的传统机遇,而是倒逼我们扩大内需、提高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机遇。从当前的经济运行情况看,这一机遇正在化为现实的推动力。传统动力虽然日渐衰减,城镇化、服务业、技术创新、消费升级等新的引擎正在发力,由改革而逐步释放的市场潜力、资本潜力、人才潜力、土地潜力等也将为未来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经济增速的放缓,增强了我们用市场机制倒逼经济结构调整的紧迫感。我们只有坚持深化改革,进一步破除制约增长潜力释放的种种束缚,加快打造经济“升级版”、推动经济“上台阶”,才能顺利度过结构调整的“阵痛期”,赢得新机遇,创造新优势。

(责任编辑:周姗姗)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