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鲜膜检测报告需防伪

2013年08月01日 11:04   来源:解放日报   陈玺撼

  “赵家姆妈,屋里头勿要再用保鲜膜了!”近日,部分马大嫂们谈“膜”色变,因为一份检测报告宣称,由于安全标准缺失,北京、上海等四个省市抽检的15个保鲜膜样品均含有禁用塑化剂,含量平均超出检出限200多倍,其“毒”可致不孕不育。

  如此耸人听闻的报告,之所以让不少人相信并传播,是因为乍一看“来路”很正:调查由某国际协会发起,检测报告由某环保技术中心操刀,转载的媒体又很多。

  然而仔细推敲,这份报告却并不专业。其一,相关安全标准早在2008年就已出台,所谓禁用成分在该标准中是允许限量添加的,报告援引的则是2005年一则公告,早已过期;其二,超出检出限和超标是两码事,检出限体现的是检测仪器的灵敏度,而非可添加物质的添加量限值,但报告却故意放大超出检出限几百倍的“问题”,将没有超标的事实“藏起来”。不知是缺乏专业素养,还是另有居心?

  值得警惕的是,近年来,不实检测报告兴风作浪的例子比比皆是。一年前,某省信用建设促进会就发布报告称,一些知名品牌婴儿配方奶粉中检测出禁用的香兰素,但国家级检测机构介入后却未检出;又比如,“混合肉卷”事件中,某机构没有资质许可就擅自检测并发布结论,与最终官方检测数据存在误差。由于这些检测报告都披着“专业”的外衣,造成的后果颇为恶劣:部分无辜企业受到牵连,权威监管部门的公信力甚至也受到质疑。

  不实检测报告为何层出不穷?笔者以为原因有二:其一,近年检测行业风生水起,仅上海一地,获得计量认证的检验检测机构就有近700家,但66.49%的机构年业务收入在1000万元以下、一些机构为“搏出位”,时常自设检测项目,或者超许可范围开具检测报告。其二,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约束手段却严重滞后,有关部门对擅自对外发布失实数据的机构缺乏处罚依据,对未获计量认证就发布相关数据的检测机构惩罚也不重。

  近期有消息称,酝酿3年的《上海市检验检测机构管理办法》已列入市政府今年的立法重点调研课题,一个可供公民、法人查询检验检测机构信用信息的服务平台也在规划建设中,凡是受到刑事处罚或开除处分的检测机构人员、被撤销检测资质的机构都将被录入该平台,规定时间内不得从事相关工作或申请相关资质。但笔者认为,要避免公众被误导,光是防伪还不够。面临公共安全事件,公共管理部门应及时到位地履行职能,提供清晰、全面、专业的信息服务正本清源。同时,一些媒体也应冷静过滤虚假信息,引导公众理性辨析那些耸人听闻的传闻。

(责任编辑:李志强)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