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保鲜膜检测报告需防伪

2013年08月01日 11:04   来源:解放日报   陈玺撼

  “赵家姆妈,屋里头勿要再用保鲜膜了!”近日,部分马大嫂们谈“膜”色变,因为一份检测报告宣称,由于安全标准缺失,北京、上海等四个省市抽检的15个保鲜膜样品均含有禁用塑化剂,含量平均超出检出限200多倍,其“毒”可致不孕不育。

  如此耸人听闻的报告,之所以让不少人相信并传播,是因为乍一看“来路”很正:调查由某国际协会发起,检测报告由某环保技术中心操刀,转载的媒体又很多。

  然而仔细推敲,这份报告却并不专业。其一,相关安全标准早在2008年就已出台,所谓禁用成分在该标准中是允许限量添加的,报告援引的则是2005年一则公告,早已过期;其二,超出检出限和超标是两码事,检出限体现的是检测仪器的灵敏度,而非可添加物质的添加量限值,但报告却故意放大超出检出限几百倍的“问题”,将没有超标的事实“藏起来”。不知是缺乏专业素养,还是另有居心?

  值得警惕的是,近年来,不实检测报告兴风作浪的例子比比皆是。一年前,某省信用建设促进会就发布报告称,一些知名品牌婴儿配方奶粉中检测出禁用的香兰素,但国家级检测机构介入后却未检出;又比如,“混合肉卷”事件中,某机构没有资质许可就擅自检测并发布结论,与最终官方检测数据存在误差。由于这些检测报告都披着“专业”的外衣,造成的后果颇为恶劣:部分无辜企业受到牵连,权威监管部门的公信力甚至也受到质疑。

  不实检测报告为何层出不穷?笔者以为原因有二:其一,近年检测行业风生水起,仅上海一地,获得计量认证的检验检测机构就有近700家,但66.49%的机构年业务收入在1000万元以下、一些机构为“搏出位”,时常自设检测项目,或者超许可范围开具检测报告。其二,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约束手段却严重滞后,有关部门对擅自对外发布失实数据的机构缺乏处罚依据,对未获计量认证就发布相关数据的检测机构惩罚也不重。

  近期有消息称,酝酿3年的《上海市检验检测机构管理办法》已列入市政府今年的立法重点调研课题,一个可供公民、法人查询检验检测机构信用信息的服务平台也在规划建设中,凡是受到刑事处罚或开除处分的检测机构人员、被撤销检测资质的机构都将被录入该平台,规定时间内不得从事相关工作或申请相关资质。但笔者认为,要避免公众被误导,光是防伪还不够。面临公共安全事件,公共管理部门应及时到位地履行职能,提供清晰、全面、专业的信息服务正本清源。同时,一些媒体也应冷静过滤虚假信息,引导公众理性辨析那些耸人听闻的传闻。

(责任编辑:李志强)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艾滋”虚惊(图)    2014年06月18日
  • ·防伪码造假是监管的再次失守    2014年12月09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