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大宗商品市场监管试图转向

2013年07月31日 07:24   来源:人民日报   赵玉敏

  由于负面溢出效应日益显现,美国银行监管机构美联储近日正准备重新审议2003年的一项决定。这项决定首次允许受其监管的银行在大宗现货市场上进行交易。美联储的重审意味着美国大宗商品市场的监管可能发生重大变化,将从行为监管转向体系监管。

  根据10年前的决定,银行和投行不仅可以从事商品现货交易,还可拥有与此相关的仓储等基础设施,这使得以高盛、摩根士丹利为代表的美国大型投行,得以大规模进入能源、金属矿产等关键领域,并通过在世界各地建立大型仓储设施,直接控制大宗产品的终端供应,成为拥有市场定价权的一种强大势力。2008年,世界石油价格一度接近每桶150美元,与这些金融机构在市场中的存在和操纵是分不开的。

  多年来,由于过于相信放松监管带来的市场效率,以及金融部门强大的逐利压力,美国政府在金融自由化方面越走越远,以至基本失去了对金融活动的掌控,金融投机活动的范围、规模和程度都空前增加。尤其是美联储允许银行、投行等介入商品现货及其衍生品市场,使大宗商品日益具有金融产品的属性,充当了银行等金融部门的获利工具,导致大宗商品市场沦为一个大赌场,商品市场的波动性愈演愈烈,给实体经济带来巨大风险。在这个过程中,金融部门主宰了经济中真正创造财富的生产部门,进而给实体部门带来风险。这些年,美国大型银行和投行从事商品交易实现爆炸性盈利,却把世界拖向危机的深渊。

  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已经不能继续忍受一个深度金融化的商品市场。2010年7月,美国通过了新的金融监管法,新法案将大部分场外金融衍生品移入交易所和清算中心,要求商业银行将农产品、能源、多数金属信用违约掉期(CDS)等高风险衍生品剥离到特定的子公司。在限制银行自营交易和高风险衍生品交易方面,仍允许银行投资对冲基金和私募基金,但投资规模不得高于自身一级资本的3%。由于受到金融部门的巨大压力,金融监管机构从未认真考虑过取缔或禁止金融部门在商品现货中的交易,以及拥有大量实际的仓库和供应链。

  随着美国社会对金融机构参与商品交易对实体经济的负面溢出效应认识的不断深化,美国金融监管的重点有可能从体系内的行为转向体系本身。具体说来,就是将从事存贷款业务的商业银行和从事投资的金融机构严格区别开来,将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严格区别开来,禁止从事金融业务的机构,同时直接控制实体产业的生产和运输,拥有大量实际的仓库和供应链。毫无疑问,这将极大地破坏美国金融机构过去10年“成功”的盈利模式,美联储试图改变金融监管的方向,可以预料将承受来自美国金融机构的巨大压力。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