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广州可借鉴深圳推产权型安居房

2013年07月26日 07:05   来源:羊城晚报   韩世同
    报载,广州市国土房管局日前就限价房是否还建的问题作出回应:广州目前在不少保障房项目中,都有考虑建设限价房。不过,目前有关政策还在研究之中,限价房申请的条件和要求还有待明确,未来如果真的决定再度推出限价房,将及时向社会各界公布。

    而几天前,在《广州市保障性住房设计指引》的专家评审会上,有政协委员认为目前保障房应该只包括廉租房与公租房,用于买卖的经适房与限价房应该不再建设。

    为什么政府部门与政协委员的意见会大相径庭,甚至背道而驰呢?我认为,主要是观点和理念不同造成认识分歧。

    有政协委员认为,限价房与经适房是计划经济时代的历史产物,与现在的市场建设不符合,应理性退出历史舞台;经适房不应再建设了,有人不符合入住条件也住进去了,应该要有个让其退出市场的机制。

    在我看来,经适房和限价房并非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而是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产物,是从香港借鉴而来的。而且,广州市在经适房的监管力度上是十分严格的。政府部门表示,广州的确存在一些违规入住经适房的情况,近年来通过群众的广泛监督和聘请第三方机构的审查,已经查处了二十多名经适房违规房主并已收回。

    此外,要想通过经适房和限价房获利也是很难的。因为,广州市的经适房和限价房即使满五年后上市销售,其收益的80%和70%要缴纳给政府。现在,已经有人住满五年了,想卖经适房和限价房再换购商品房,但这一规定其实要比20%个税还要高出几倍,根本无利可图。试想,现在谁还会愿意冒这种“吃大亏占小便宜”的险呢?

    政协委员提建议的动机和愿望是良好的,但其效果却未必切合事物的本质和实际。因为,如果只发展租赁型的保障房,其实是难以解决大量“夹心层”住房问题的,夹心层是指买不起商品房又达不到条件享受保障房待遇的人群,因为政府发展租赁型保障房的资金是十分有限的。

    现在市场上的房价已经非常高了,动辄数百万甚至上千万元。在这种情况下,包括某些公务员在内,很多人都有可能因买不起商品房而沦为“夹心层”。所以,这一群体的数量相信不会少。

    而所谓的限价房,应该是像香港居屋那样的介乎于公屋和私人屋宇之间的产物。深圳最近将限价房改为安居型商品房,用以替代原来的限价房。我认为,广州也应该采取类似的做法,适当发展部分由政府主导建设的产权型安居房,这样既可解决部分夹心层住房需求,又无需动用政府大量资金来建房,甚至还可以适当获利来发展公租房。

    (作者是知名房地产专家)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