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外资药企行贿 更要揪出受贿人

2013年07月25日 07:36   来源:羊城晚报   邓海建

  外资药企风波再起,继葛兰素史克被公安机关立案调查后,同为全球领先药企的阿斯利康也遭到警方调查。中国警方上周五到访了阿斯利康位于上海的办公室,并带走了一位销售员工。(7月23日《京华时报》)

  GSK(葛兰素史克)这颗石子引发的“涟漪”,似乎正将外资同行一个个拉入调查泥沼之中:7月16日,比利时优时比制药公司、瑞士诺华制药两家企业的上海办事处分别有工商部门到访;19日,阿斯利康、辉瑞、拜耳、罗氏等多家知名药企也迎来工商部门的调查取证……

  我们不妨来看两个数据:一者,近年进口药品金额及平均单价猛增。根据海关信息网提供的数据,从2006年至2011年,进口药品金额平均每年增长34%,高于国内医药行业增长率约10个百分点,进口平均单价同比增长19.18%。二者,已被警方带走的GSK中国副总裁梁宏在面对央视采访时说,以商业贿赂为主的运营成本在药价构成中大约占到20%-30%,以出厂价140元的贺普丁为例介绍,不考虑研发费用的药品实际成本低于84元。洋药进了中国,也“入乡随俗”地成为“看病贵”的推手,只怪商家无良,能说服公众吗?

  根据麦肯锡咨询公司的报告,到2020年,中国总的卫生保健开支将从2011年的3570亿美元上升到1万亿美元。对外资药企来说,这是一块肥美的“蛋糕”,而商业贿赂,显然成了撬动这块“蛋糕”的金钥匙。GSK风波中,从旅行社环节抽出的经费,被认为大部分用于了政府公关。外资药企称之为“大项目”,包括新药准入、联合政府部门推广、进入医保等环节——这些都是“烧钱”的大项目,也是各大外资药企心照不宣的明规则。相较于医疗环节,去权力部门的“庙”里拜菩萨,才是商业贿赂中的“大手笔”。

  据报道,有业内人士称,“产品要上市,前期的批号、批文,后期的销售渠道开发,销售终端的利润返点,大大小小至少两位数(有时甚至上百)的菩萨要拜”。最后,以商业贿赂为主的“运营成本”,自然要以“黑金”的形式,平摊到终端消费者的医药账单中去。

  有行贿,必有受贿。究竟是哪些“菩萨”收取了GSK等外资药企的“香火钱”,这是比揪出几个投机商更重要的事情。构建怎样的制度防范体系、以确保药品注册审批等权益“坐怀不乱”,这是比朝不守法的外资药企吐口水更理智的事情。

(责任编辑:周姗姗)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