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改变“逢雨看海”:期盼并忐忑着

2013年07月24日 08:32   来源:工人日报   惠铭生

  据7月22日《新京报》报道,入汛以来,多地出现强降雨,让一座又一座城市陷入内涝之困。日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表示,我国力争用5年时间完成排水管网的雨污分流改造,用10年左右时间建成较为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

  “逢雨看海”,这样的“奇观”,年年“重演”,已是百姓心头的一种痛。前几天,厦门大学成“海洋”大学的照片还在网上疯传,个别人溺死在城市马路上、涵洞内的事情亦不时发生。

  如今,住建部承诺用10年时间改变各地“逢雨看海”的状况——这是一则令人振奋的消息。住建部还发布了《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编制大纲》,“号令”各地限期内解决城市排水防涝问题,值得期待。但这期待中也有忐忑:但愿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生工程不会沦为纸上谈兵。

  犹记得媒体反复报道过,城市排水系统做得最好的是江西赣州,这个号称“不会被淹没的城市”,主要得益于宋代留下的排水系统——福寿沟。按照历史记载,这个排水系统建于公元1087年,距今923年;青岛被赞誉为“中国最不怕淹的城市”,因为百年前德国人修建排水系统时,下水道宽阔得甚至“可以跑解放牌汽车”……

  在当今社会,不少城市的财力比宋代雄厚,其科技、设计、施工水平之先进,也非百年前的德国人所能比。但蹊跷的是,面对N年不遇的暴雨,能够“化险为夷”的,竟都是这些“古董级”的排水系统。

  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道出了一些城市“逢雨看海”的实质——城市动辄内涝,与一些地方官员长期“重地上轻地下”的发展观念、“重建设轻维护”的管理模式有关:下水道存于地下,投资再大、建设再好,也不能显现官员的政绩。在纽约,防洪标准为“十至十五年一遇”;东京是“五至十年一遇”,而在我国,很多城市管网几乎是按一年一遇的标准设计,甚至还有少部分区域仅为半年一遇标准。如此,怎能不“逢雨看海”?

  或许有人建言:各地10年是否改变“逢雨看海”,取决于能否将此事与地方官员政绩、升迁挂钩。现实却是,地方官员更迭频繁,一些人要的是早出政绩、快出政绩,谁会把政绩这块“宝”压在下水道上?再者,利用5至10年时间完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这是一个巨大的工程,花费不菲。因此,住建部的要求能走多久、多远,能否得到地方的响应和支持,都是未知数。

  当然,也有柳暗花明之处,比如,除了城市管理者、建设者要有良心外,还要大幅缩减“三公”消费,杜绝“面子工程”、“形象工程”等,尽量腾挪财政资金,彻底整治城市内涝难题,让公众的忐忑化为乌有。否则,“逢雨看海”,公众实在伤不起!

(责任编辑:周姗姗)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