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反贪硕士班”当做清廉守望者

2013年07月19日 07:34   来源:红网   严辉文

  法学家、作家、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何家弘是一位对清廉社会具有“乌托邦”式情怀的人,他不仅在自己的文学世界里构筑清廉梦——其第四部小说里就描写了一座从腐败走向清廉的虚拟城市,而且还开创了人大首届“职务犯罪侦查方向硕士班”,试图在课堂上建立一个小小的“乌托邦”。(7月18日《东南商报》)

  是的,这正是那个在清廉理想和反腐现实的矛盾冲突中诞生的“反贪硕士班”,在充满争议中,在充满误会中,甚至也在他们自己充满疑惑中,学习、试验、坚守,终于迎来了走向社会为反腐效力的这一刻。

  作为一种可喜的试验,“反贪硕士班”的新鲜出炉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不用太矫情,大概就连学生也都知道,这个社会中已经充满着像空气一样自由飘散的腐败病菌,学校远非净土。何家弘和他的班首先就做到了从我做起,从校园内做起。为了让“反贪硕士班”接受全校师生的监督,这个班有自己的班歌以自警自励,设计了班徽并被要求在公共场合佩戴。在开学典礼上,何家弘在所有人面前与这个班的学生约法三章:第一,在校期间,学生一律不得给老师送礼,逢年过节发个短信就行;第二,学生可以和老师们一起吃饭,但学生不能请客;第三,这个班的学生要在校园里做表率。至少这些规条一直被坚持到了最后一刻。

  在为期3年的学习时间里,“反贪硕士班”学生“像法医一样”练习提取固定指纹,在一个带有全程录像和单向玻璃的询问室里学会使用测谎仪,并且随时关照反腐现实,与课外导师——8名来自最高检、北京市检察院、国家检察官学院的高级官员密切互动。通过3年的专业磨砺,他们应该是最懂“职务犯罪侦查”的年轻学子,是最有能耐矫正刑讯逼供老办法的人,显然也最有能力挑起反腐的重任。

  那么走向社会之后,他们的命运将如何呢?“反贪硕士班”理想和现实的冲突,其实是所有大学毕业生都会遇到的,只不过在他们身上标签化和身份冲突更明显一些罢了。学成“文武艺”,是藏之名山俟河之清,还是积极入世干预现实?是用理想照耀现实恪守清廉,还是一杯清水投入浊流泯然众人矣?这其实是数千年来从中国古代士子们就开始的历史宿命和抉择。

  应该说,“反贪硕士班”的专业就是职务犯罪侦查技术,他们就是“反腐治标术”的应用人才,能够在为反腐治本赢得时间的治标进程中效力,有这就够了。他们不能也无法满足某些社会舆论强加给他们的舍身打老虎拨云见日的使命,他们大概也更没有必要去学唐吉诃德式的行侠仗义。

  但是这些学子肩负人民的重托,且又在“反贪硕士班”熔炉里冶炼过,受何家弘教授“乌托邦”的耳濡目染,至少内心是最应该厌恶和拒绝腐败的,也应该为所有曾经怀抱理想的大学毕业生做坚守清廉的榜样。路漫漫其修远兮,有一种最尖锐的批评声音质疑:这个班的学生未来会不会出现贪官?对此,虽然何家弘教授很理性地认为“如果我培养的学生里面出现贪官不奇怪”,但是我还是希望这一天永远不要到来,还是希望“反贪硕士班”用行动为大学理想和大学梦,做出最圆满的诠释。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尊重善用公民的反贪权利    2015年11月27日
  • ·“反贪硕士”的理想与现实    2013年07月18日
  • ·反贪飓风,官场震动(图)    2013年07月10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