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油大桥加固后垮塌 网友:缺少责任支撑(图)

2013年07月11日 09:06   来源:华声在线   

  [华声在线导读]7月8日晚起,四川遭受暴雨袭击。暴雨造成江油青莲镇盘江大桥被冲垮。截至目前,总计失踪车辆六辆,报告失踪人员12人。据了解,该桥重新加固后,启用5天就垮塌。(7月10日《21世纪经济报道》)

 

  [新闻解读]

  分析

  垮塌的大桥是否缺少责任的支撑?

  汹涌洪水中的大桥垮塌,主要的原因恐怕是要归结于无情天灾下的不可抗力。但即便是这样,还是要打捞打捞怒涛中是否有人为的责任。这样的质询并非刁难,而是相信:有责任支撑的大桥,会更加的坚固牢靠。

  就拿江油垮塌的盘江大桥来说,修建于60年代的老桥曾遭遇5·12地震的损伤,在今年6月中旬刚完成加固。面对“一修就垮”的舆论质疑,绵阳交通运输局回应称:当时经过检测,加固后的盘江大桥具备了安全通行的条件。尽管如此,但在加固维修时,是否考虑到大桥承受暴雨等自然灾害的能力?有没有评估过,暴雨情况下是否还具备安全通行的条件?

  如果心里有杆秤,那么在暴雨红色预警发出后,交通部门完全能够及时封闭大桥,避免灾难发生。至于事后称“设置了限行标志,严禁超高、超重车辆通行”,但更多的时候,这只是种提示,缺乏有效管理。洪水灾害是有天气预警的,如果能够及时评估险情,灾难或许可以避免。

  桥梁等民生设施上面,多一份责任的支撑,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就多一份保障。全国多地正遭遇强降雨,去年北京7.21特大暴雨带来的惨痛伤亡尚令人记忆犹新,如今四川塌桥事件又再度敲响了防灾减灾的警钟。殷鉴当前,各地政府是否能够主动担负肩上重责,撑起一座座生命之桥、信任之桥?(时言平)

  质疑

  “50年一遇特大洪峰”或是实情,但此次垮塌的青莲镇盘江大桥建成于1969年,并非“老朽”之身。隋代匠师李春建造、距今已1400年的赵州桥,仍是世界上跨径最大的单孔敞肩型石拱桥,除经历了10次水灾,还有8次战乱和多次地震,其中包括1966年邢台7.6级地震,至今安然无恙,仍在使用之中。

  而且,“5·12”地震之后,当地对青莲镇盘江大桥进行了维修加固,上月又进行了加固。那么,无论是大桥的修建还是加固,到底是按的多少年一遇的标准?如果真正是“百年大计”,即使“50年一遇特大洪峰”,也不见得一冲就垮。

  而据绵阳市交通运输局官方网站消息,6月19日,绵阳市交通运输局局长段扬等人“来到刚加固完成的盘江大桥,检查加固工程质量”,“段扬指出,盘江大桥作为青莲大桥封闭施工期间的绕行桥梁,经江油交通部门的加固维修,具备了更加安全的通行条件”。“更加安全的通行条件”当中,是否考虑到了“特大洪峰”?

  此外,相关部门并非没有得到暴雨预警,当“近日持续大到暴雨”时,尤其应该加强监测,保障安全。实际上,为了禁止超高、超重车辆通行盘江大桥,江油市交警和路政部门派出人员24小时值守。为何险情出现时,没有足够的应急准备?(钱夙伟)

  一场暴雨便让“大桥加固”成虚话?

  这座盘江大桥在“5·12地震”后进行了维修加固,今年6月中旬又完成了加固,绵阳市交通运输局局长还检查了工程质量,并说,盘江大桥加固维修,具备了更加安全的通行条件,但该局长话音未落,该桥仅启用5天就发生了垮塌。如果说“更加安全的通行条件”意味着在洪水冲刷面前的不堪一击,那这种安全条件的标准也过于低劣了吧?

  将桥梁垮塌的责任推给洪水,是一种顺水推舟的办法,跟此前一些地方将桥梁震塌的缘由归之于车辆超载等,并无不同。但有关部门和责任人在民众生命财产所蒙受的巨大损失面前,更应当凭着良知和责任,来反省一下自身是否承担起了保障桥梁安全、维护民众利益的重任?缺乏这种反躬自省的理性态度,动辄将职责范围内的安全事故归咎于不可抗力,既是对民众不负责任的“耍滑头”的表现,更无助于从事故中汲取前车之鉴,改进日后的工作。

  盘江大桥的加固是否达到了相关的标准,加固后质量究竟如何,怎能由一场暴雨引发的洪灾来检验,而不是由有关部门或桥梁专业技术人员来检验?这种检验的付出代价,何其惨痛!(屈正洲)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