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日上午11时50分许,江油市绵江公路(绵阳至江油)通口河老青莲大桥(也称盘江大桥)发生垮塌,有多辆汽车和行人掉入河中。(相关报道见今日本报10版)
7月9日10时10分,也就是这次垮桥事故发生前1小时40分,四川气象台已将第27号暴雨橙色预警信号升级为第28号暴雨红色预警信号,要求停课停业,做好防暴雨应急和抢险工作。显然,这场暴雨是一桩“事先张扬”的天灾,谁都知道红色预警级别的暴雨十分危险,不幸的是,垮桥坠河这样的悲剧事故还是发生了,让人心痛而又无奈。
据悉,此次垮塌的盘江大桥在今年之前一直限制通行。今年7月4日,因新绵江公路施工,该桥经加固、维修后,才被重新投入使用。于是,真正的问题来了,既然曾经是一座限制通行的老旧大桥,因为施工需要才临时成为应急桥梁通道,那么在接到暴雨红色预警之后,为何仍旧没有及时封桥?
在可以提前预报的天灾面前,政府部门越重视,防御预案越细致,人员伤亡情况就会越少。这是常识,也是真理。尽量将天灾的威力想象得厉害些,尽量将防御的预案做得细致些,不放过每一个可能发生危险的环节,让之前所有付出的教训都能在预案中得到体现,这是政府部门应该能够做到的。
暴雨无可避免,基础设施也不可能迅速完善,但我们总该能够不任由同样的悲剧一再发生:比如暴雨时立交桥下积水严重,就要提前准备好应急排水设施;比如某些地方泥石流危险大,就要提前做好人员转移安置;比如暴雨时窨井盖容易被冲走,就要提前做好防坠网……
眼下,全国大范围的暴雨天气还没有结束,今年结束了明年可能还会再有,这次惨痛的垮桥事故警醒我们:应对天灾,也许没有更好更省力的办法,只有一些费力且不一定用得上的笨办法,提前将应对预案准备得细些、再细些,提前将防御工作做得足些、再足些,即使不能阻止灾害的发生,却能将灾害的损失降到最低。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