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河流治污亟须推进流域立法

2013年07月08日 08:34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燕农

  近几年,“上游污染,下游埋单”的事件实在不少。2010年7月,福建省紫金矿业发生铜酸水渗漏事故,造成汀江部分水域严重污染,传导到下游广东,损失惨重;今年初,山西长治市某化工企业发生苯胺泄漏事故,流入浊漳河内,导致下游河北邯郸市大面积停水、河南安阳市境内红旗渠受污染。

  类似事件频发,对同一流域的下游地区来说,无异于“躺着中枪”。不仅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治污,水产养殖业和居民饮用水也会受到影响。究其因,固然有《水污染防治法》偏软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按区域管治的体制和机制所致。《水污染防治法》规定,防治水污染应当按流域或者按区域进行统一规划。但现实中,各地多是按区域管治,即各管一段。

  选择按区域管治可以强化行政权威,毕竟,一省、一市管不了邻省、邻市的行政执法。但弊端在于,如果上游区域管治不到位,那么下游区域即便投入再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也难保治污效果,更防不住水污染的突发事件。所以,根本上治理水污染,需要从现在的按区域管治转向按流域管治,通过上下游的利益平衡和环境生态保护补偿,构建一个具有统一约束力和规制力的保护体系。

  国外的河流保护,多选择流域管理,而且,注重把流域立法作为流域管理的基础和前提,针对单一流域的具体立法十分普遍。譬如,英国有《泰晤士河保护法》,美国有《田纳西流域管理局法》。在我国,《长江法》《黄河法》等立法前期准备工作历经多年,至今未能面世。2011年11月,我国第一部流域综合性行政法规《太湖流域管理条例》实施,为太湖流域的防洪抗旱、水资源配置、水污染防治和饮用水安全等问题提供了法制支撑。总体而言,我们的流域管理和流域立法,还相当欠缺。

  据媒体报道,全国人大法工委已同意长三角、东三省等部分省份先行先试,探索跨省区域性立法。也就是说,对一些不需要全国立法,但是一个省立法又解决不了的问题,应由几个省共同制定一个适用的地方法规。就当前而言,最需要跨省区域性立法的,当是江河、湖泊的水污染防治。因为一省、一市解决不了一个跨省流域的水资源保护问题,当“我保护、你污染”的模式作用到一条河流上,任何保护措施都会是徒劳无功的。

  在全国人大法工委的跨省区域性立法精神下,结合《水污染防治法》的“按流域或者按区域进行统一规划”的原则,我们的河流治污亟须进入到流域立法时代,以避免“上游污染,下游埋单”的尴尬困局。

(责任编辑:李志强)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