潭江,五邑母亲河,因污染问题,黯淡了“哺育者”的角色。在上一轮潭江治理目标被诟病“不主动公开、缺乏公众参与”之后,新一轮“史上最严考核”开始走向主动公开。最近,江门首部实体法《江门市潭江流域水质保护条例(草案)》初审,意味着江门即将以法律的形式确定潭江的保护和治理。史上最严考核,加上首部实体法,能否真正破解潭江水质难题?(7月12日 《南方日报》)
回顾历史不难发现,谭江的水质走向是一个L形曲线。在90年代,谭江是水资源保护的典型,而到了新世纪,谭江则沦为水资源保护的“后进生”。谭江的水质何以断崖式下降?很多人认为是政府短视惹的祸——“潭江模式”治理重视干流忽视支流,造成支流污染严重,最终拉低谭江干流水质。基于此,新一轮潭江治理重点是补上短板,聚焦支流。而具体的方法论就是“史上最严考核”和首部实体法。
但问题是,谭江水污染祸首真是政府短视么?不见得。违规排放从来就是一个违法的存在,相关部门为何只盯着干流忽视支流?这里面当然有“短视”的问题,当更主要的是政府的力不从心。政府毕竟精力有限,处处全抓很可能什么都抓不到,没办法只能“抓大放小”,先管好干流再说。由此可见,谭江水污染有“潭江模式”短视的原因,但更是政府力不从心的写照。
目前,相关部门不断完善谭江治理的制度设计,推出史上最严考核,其目的无疑是给政府套紧笼头,让其全力出击。在短期内,这确实是行之有效的办法。比如,“史上最严考核”改变了只奖先进少批后进的问题,倒逼官员横下一条心,治好潭江水。再比如,《江门市潭江流域水质保护条例(草案)》明确了环保、农业等职能部门的职责,谨防九龙治水。
但长期呢?政府执法力量毕竟有限,不断地给政府加任务,让其超负荷运转,治理成果很可能边际递减。更何况,很多问题是政府鞭长莫及的。沿岸乡村的生活用水怎么处理?显然短期内给每一个村镇都建设污水处理系统,不经济也不现实。再比如,潭江支流众多,政府不可能对每一个排污口都24小时监控。显然,扭转潭江水污染不能只靠“政府的手”。
既有系统的、全流域的法律保驾,又有“史上最严考核”护航,相关部门扭转谭江水质的决心可见一斑。但谭江综合治理,相关部门既要有严肃问责、破釜沉舟的气势,更要有“借力打力”的巧劲。比如,利用市场的手,合理流转排污额度,切实减少排污量;利用公益组织的手发动环保风暴,培养公众的环保意识;利用法治的手,对污染破坏环境者提起公益诉讼,维护生态环境和谐;利用群众的手,编织防污的监督天网......
一句话,众人拾柴火焰高,只有多只手并用,谭江的水质才能触底反弹,完成V反转!
(责任编辑:邓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