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外园区的整合和配套条件有利于产业集群化发展,实现境外投资从环节合作向链条合作的转变,从而获取更高的投入产出效率,更好地拉动优势产能走向国外。
山东作为我国的经济大省和制造业基地,具有工业体系完备和产业生产加工能力饱满的特点,一些传统产业具备明显优势和较强国际竞争力。在当前转方式调结构的大背景下,山东要尽快实现经济的转型升级,亟需在开拓国内有效市场的同时,大力开辟更为广阔的过剩产能对外转移通道,以拉长产业链条,延长产品生命周期,实现优势产能活力在境外激发与延续。
境外产业园区是近年来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一种新型载体与平台。它是多个产业项目在一定经济区域内的集合,是产能单项转移向集群转移的演进,是境外投资从环节合作向链条合作的转变,是过剩产能转移模式的一种创新,也代表了“走出去”在实力与水平上的提升。山东的境外园区目前根据组织管理方式不同大致分为三种类型,即国家统一规划布局的中外经贸合作区、省政府规划布局的省级境外园区和企业自主建设的企业境外园区。从运行情况来看,境外园区的优势已经初步显现。一是有利于产能转移的快速扩张。由于以资源与环境消耗为倚重的发展模式已经无法持续,通过更广范围的境外产能输出和市场交换获取资源需求和结构调整动力成为一种可行选择。而靠单体企业孤军奋战境外市场,往往由于资本实力有限,且竞争多于合作阻滞了产能转移步伐。境外园区作为成片规划开发、企业抱团进驻、产业有序布局的境外产业投资新模式,为企业展现了良好的发展前景,激发了企业产能境外输出的热情与信心,有利于加快境外投资空间的拓展。二是有利于产业转移的集约发展。园区整体开发相对于单项建设有利于优化商务环境,实现资源共享,降低企业投资和运营成本;以龙头企业为经营主体,可以迅速整合企业实力,集聚各自市场份额和放大产业竞争优势,实现更大的竞合效应;园区的产业整合和配套条件有利于促进园区产业集群化发展,实现产业链条合作而非产业环节合作,以获取更高的投入产出效率,更好地拉动优势产能走向国外。三是有利于产能转移的有效避险。境外园区不仅有利于产业整合,也形成了企业一体化发展,通过提升企业间的合作关系,增强协同作战能力和互帮互助的邻里效应,面对风险能够共同应对,从容化解,大大降低了产能转移风险系数。同时,借助WTO原产地规则协议,境外园区生产产品可合理规避贸易壁垒,扩大外贸规模的同时减少贸易摩擦。四是有利于争取优惠叠加。园区作为产能转移的新型模式,其自身的优势和获利前景不仅能赢得来自省内的支持和政策优惠,还可以通过政府出面沟通和洽商,更多地争取和利用驻在国土地、资源、劳动力、投资出口便利等优惠条件,较之单个项目或企业投资更具优惠叠加优势。
目前,山东已经有国家级、省级、企业境外园区十多家,还有更多的企业在跃跃欲试。建设境外园区合理选址是关键。权衡其区域资源禀赋、市场容量、产业对接、政策环境、社会稳定度、物流便利化等综合因素,山东境外园区大多首选东南亚、非洲等欠发达地区或是俄罗斯、韩国等周边地区,以保证园区的平稳、有序发展。山东是制造业大省,尤其是传统产业优势明显。秉承这一特点,山东境外园区主导产业多集中于家用电器、纺织服装、橡胶化工、资源开发、建筑建材等产业,有力地拉动了饱和产能的输出,弱化了省内产业的同构性,成为山东产业结构调整的促进力量。山东国家级境外园区占全国数量较多,批准建设的19家中山东占3家,居浙江之后位于第二,相形之下,省级园区发展较为薄弱,仅有山东新光南非工业园在省政府关注下一枝独秀,其他尚停留在概念规划层面。目前在国家级园区严格控制发展的情况下,省级园区较之企业园区更具有海外竞争力,更容易取得效益和成功,应该成为境外园区发展的着力点。
境外园区作为产能转移的新模式,目前仅是“小荷才露尖尖角”,要实现新的突破,还必须要创新园区发展思路,明确发展对策。一是增强境外园区发展关切。进一步关注并抓好境外园区建设,将其纳入“走出去”整体战略布局;抓好园区发展的统筹协调,合理布局,科学定位,消除园区发展的盲目性与自相竞争现象,保证其有序快速发展;始终秉持集约化、生态化、可持续化发展方向,增强园区境外开发的示范性和带动力。二是重点抓好省级园区培育。省级园区作为中观层面的园区类型具有其自身优势,从全省角度规划布局会使园区建设更有利于产能转移,更符合产业结构调整大局。因此,要尽快布局和培植一批省级境外园区,委托开发公司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吸引实力企业担纲经营管理,尽快壮大境外园区格局的中端力量,使其成为吸纳和承载省内产业转移的主要区域。三是增强对企业园区扶持力度。要将企业自发建设的园区纳入统筹管理范围,通过合理引导与调控,促进转移产能在园区内有效衔接与整合,提高产能转移效率;做好外联内引工作,协调境内外各种关系,帮助企业解决融资、保险、物流、人才、出入境等诸多瓶颈问题,尽可能减轻企业产能转移中的压力与负担,调动企业“走出去”的积极性;加大扶持力度,培育有为企业,推动更多的实力企业扬帆海外,形成抱团出征、成片开发的产业转移新格局。四是增强园区风险快速反应力和应对能力。重点抓好园区信息渠道和网络建设,实时掌握驻在国政策和姿态变化;采取主动沟通与交流姿态,与驻在国相关方面建立经常性联系,尽可能减少违和因素,增加友好互信;注重产能转移过程中的利益协调和生态文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彰显园区产业合作的互利性和可持续性。
(作者系山东社科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李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