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著名学者、中大北京校友会会长陈平原在中山大学毕业典礼上致辞。他举例称,前两年,一位后辈看错了门道,跑去找陈平原,希望举荐。“我一听他精确的人生规划,真的目瞪口呆:30正处,35副厅,40正厅,45‘进部’——京城里官多,副部级以上才有点意思,故有此专有名词。我反问:你真的是中山大学毕业的?”陈平原解释,如此追问,是因这种“雄心壮志”,跟自己心目中的中大教育宗旨不太吻合。(见6月25日《新快报》)
这个例子很生动,颇堪玩味。中大这名毕业生的一张升官路线图,确实与中大教育宗旨不太吻合,孙中山有句名言,“立志要做大事,不可要做大官”,这句话目前刻在中大校区,虽然不是中大的校训,但已成为不少中大人的座右铭。
从这种升官路线图,我们可以很自然地联系到钱理群教授眼中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我们的大学,正在培养一大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道,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按说,无论做大事还是做小事,无论做大官还是做小官,只要于世无害,立什么样的志向无可厚非,但是目前做官发财似乎成了大多数人的集体梦想,如果只想做大官或者不惜沦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确实不是好信号。
其实,早在蔡元培当北大校长时就谆谆提出,学生求学不能抱着做官发财的思想,“外人每指摘本校之腐败,以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思想,故毕业预科者,多入法科,入文科者甚少,入理科者尤少,盖以法科为干禄之终南捷径也。”为此,蔡元培告诫学子,“请以三事为诸君告:一曰抱定宗旨。二曰砥砺德行。三曰敬爱师友。”遗憾的是,几十年过去了,做官发财论仍在不少学生心中生根发芽,这是为何?
别哂笑那名毕业生的做官梦,也别一味指责学生过于市侩,读书功利化,只盯着做官发财。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是,世俗价值观、大众价值观,会深深影响高校学子的价值观。当官本位依然流风不散,凭什么要求莘莘学子是白纸一张?当权力能够变现,带来无尽好处,凭什么不让大学生向往权力?
不让大学生抱有做官发财的思想,大学就应该变得纯粹一些。如果一些名校依然以培养了多少名高官为荣,如果数十个教授放着学术研究不搞,宁可去竞聘一个处长的职位……当大学精神陷入迷失,甚至学术直接成为了赢利手段,那么,年轻学子又怎能不耳濡目染?
陈平原的致辞中还有两个细节值得激赏。其一,“对于一所大学来说,能出大官很好,能出巨贾也不错,但最理想的,还是培养出众多顶天立地、出类拔萃的大写的‘人’。”其二,毕业生只要把眼下的工作做好、做精、做透,管他是什么级别,母校都会欢迎你,替你骄傲,为你喝彩。如果大学不再膜拜权力,学生没有做官也照样喝彩和自豪,如果学校领导和教授都是大写的“人”,学子才能自由发展,有多元的价值观。
(责任编辑:周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