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再依靠信贷过量投放

2013年06月24日 07:05   来源:经济参考报   谭浩俊

  金融危机爆发以后的一段时间,中国经济能够表现出“率先复苏”征兆,完全是依靠信贷过量投放这根拐杖。

  而随着信贷投放这根拐杖的长度越来越短、支撑作用越来越小,经济复苏内在动力不强、实体经济被信贷投放这根拐杖“抛弃”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今年以来,特别是近两个月来各项宏观经济数据的表现告诉我们,前几年信贷资金过量投放这根拐杖的作用,并没有起到帮助经济恢复元气、恢复正常行走的功能,反而在很多方面使经济肌体受到了进一步损伤,步履更加艰难了。

  于是,近一段时间以来,围绕该不该再在货币政策上做文章的争论日趋激烈。从以往经验看,在经济出现困难时,放松货币政策、降息降准等无疑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但是,今天中国经济出现的问题,似乎并不是货币政策从严带来的。相反,是前几年货币政策,特别是信贷投放政策过度宽松造成的。就算近两年实施了稳健的货币政策,从社会融资总量看,也没有因为货币政策的稳健而减少。

  市场的流动性没有出现紧张局面,为什么经济复苏却步履艰难?为什么实体经济仍然面临严重的资金问题?显然,问题不在资金的“量”上,而在“质”上,在于信贷资金的投放或其他社会资金的配置没能对实体经济提供积极的帮助。

  一方面,从2010年就被有关方面实施“信贷禁止”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以及产能严重过剩行业,这几年得到的信贷支持并不少,每年的信贷资金增长量仍在10%以上。相反,实体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获得的信贷资金规模在缩小,融资成本也在进一步增加。

  如果采取降息降准手段,除了给房地产开发企业、政府融资平台、大型企业和产能严重过剩行业减负之外,对中小实体企业是没有任何作用与影响的。也就是说,降息降准根本不可能成为实体经济的拐杖,又怎么能成为经济复苏的拐杖呢?面对上述现实,管理层应当也必须转变视角,转换工作思路。

  在这个问题上,李克强总理已经说得非常明确,那就是存量资金过多和增量货币增长过快的矛盾,已使货币政策没有了宽松的余地。更有效的办法和手段,就是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引导社会资金向实体经济转移,努力改善消费需求,增加有效消费。也就是说,消费需求才是中国经济步入良性复苏轨道最有效的办法与途径。

  如何启动消费,如何让消费成为中国经济复苏的拐杖,并依靠这根拐杖帮助中国经济恢复元气、恢复健康、恢复手上和脚上的力量,最根本的手段就是改革。其中,用行政体制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城镇化改革等拉动生产性消费,特别是以民间投资为基本的生产性消费;以税费制度改革、流通制度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等拉动居民消费。

  一旦这两个方面的消费有效启动了,整个经济之水也就活了。即便经济增长的速度不会再像过去那么高、那么快,也不影响中国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

  同时,在经济步入良性复苏轨道以后,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的空间也会越来越大,经济运行质量更会不断提升。

  只要中国经济不出现过度的下行与调整,降息降准等宽松货币政策的拐杖都不要再轻易使用,更不要重拾政府投资这根弊远大于利的拐杖。

(责任编辑:年巍)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