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铁路货运改革究竟还缺什么?

2013年06月18日 09:47   来源:千龙网   胡晓炜

  6月15日,中国铁路总公司开始实施货运组织改革,推动铁路货运全面走向市场化。自6月6日铁路总公司宣布启动货运改革之后,各铁路局正在马不停蹄地推进改革。

  有人说,中国铁路货运已经到了改革的边缘,如若放弃改革,铁路货运可能就此坠入万丈深渊。掏心掏肺的祭出真言,也让我们从百姓的视角出发,来感受他们对于此次铁路货运改革的期盼。

  长期习惯冷脸待人的“铁老大”如何变回笑脸迎人的“店小二”?如何以实际动作再度迎来货主的青昧?这些都是摆在“铁货改革”档期内亟待解决的若干事项。

  让我们把视线转移到本月15日,随着中国铁路货运改革大幕的拉开,中国铁路向着广阔的市场前景迈出了坚实的一步。“门到门”、“一口价”,以往只在成熟市场才能够耳熟能详的词汇终于“嫁接”到了铁路。我们从中看到了“铁总”对于此次改革的决心,重视程度更是超越以往。那么,这次铁路货运改革能否紧跟市场?选对出路?

  根据笔者了解,以往的铁路货运受到体制影响较多,无法从根本上满足所有货主的需求。审批、核对、确认,种种繁琐的程序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以快取胜”这一当代物流思想。一些受限无法拿到车皮的小宗货主,无奈选择公路及水路运输。由此带来的需求损失定然积少成多,这也无形中造成了民众积怨。铁路“心高气傲,保大放小”的错觉渐渐成为了一些货主对于铁路货运的贬义理解。“铁老大”搞货运牛到不行,也成为了货主诟病铁路货运的矛头指向。

  如今,随着铁道部的拆分,铁路总公司的职责得到明确。作为企业,没了一些条条框框,铁路货运犹如被人“松绑”,那张历经岁月磨砺的“脸庞”,或又将重新起航,迈向人民心中的方向。

  透明、简约的办理流程、多元化的受理模式以及对于大小货主的一视同仁。在此次改革中看到希望的笔者,对于新铁路货运重塑当前物流格局也是信心满满。另外,铁路货运合理利用资源,利用检测列车运送货物也不失亮点。有人嘲讽铁路进军快递行业是为淌水搅局,或许他们未曾看清,有着线路、班次保障的铁路无论面对航空、水路亦或公路运输均有着自身优势。相比航空,铁货运输手握价格优势。相比水路、公路它更稳定、快捷。

  有业内人士指出,按照目前人工成本上涨的水平,3到5年时间就会全额抵消公路运输的利润,而如若铁路货运此次成功改革,这不仅将是一个很好的机遇,更会促成物流行业的优化、洗牌。届时,在经历一轮优胜劣汰的博弈之后,当前铁路货运改革的重要性就会显现。适者生存是条自然法则,它有时会倒逼企业做出改革。同样,改革也是一面镜子,它会告诉企业包括“自身”在内的“众人”如今到底处在一个怎样的位置……

  那么,就当前铁路货运改革面世究竟还缺些什么?缺的或许只是民众从认知到理解的那段过程所需要花费的时间而已。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乐见铁路货运更便民    2014年07月24日
  • ·铁路货运改革:应用户至上    2013年06月14日
  • ·铁路货运改革携多少诚意而来?    2013年06月09日
  • ·铁路货运改革重在削减软成本    2013年06月07日
  • ·改革铁路货运 先破“老大”思维    2013年05月29日
  • ·铁路货改成功要靠投入创新    2016年06月07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