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改革铁路货运 先破“老大”思维

2013年05月29日 08:54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铁路货运改革必须摒弃计划经济时期申报“请求车”的“老爷”观念,进一步增强市场观念,并以市场需求为主,主动挖掘货源潜力,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中国铁路总公司近日决定,近期将正式在全路实施货运组织改革。这是铁道部撤销、中国铁路总公司成立后改革的第一个大动作。

  用货运改革“打头炮”,道理很简单。铁路运营有“货赚客赔”的传统,铁路政企分离后,铁路总公司开始迈向市场化运营轨道,货运这个“钱袋子”必须要抓牢。

  从数据上看,铁路货运也已经到不改不行的地步。受外部环境影响,从去年下半年开始,铁路货运量开始走下坡路。今年1月至4月份,全国铁路货运发送量同比下降2.3%,降幅比1月至3月又扩大了1.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我国货运总量仍在增加,说明在与其他运输方式竞争中,铁路货运的市场占有率在下降。

  笔者认为,铁路货运份额的下降固然有宏观经济因素在内,但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市场观念的缺失,导致竞争力下降。要想摆脱困境,必须树立市场观念。

  在铁路货运中,有一个行业特有词是其他运输行业所没有的,那就是申报“请求车”。在计划经济时代,铁路货运长期处于优势地位,不用自己找货源,而是由货主来申报、请求车皮,日子过得轻松愉快。货主发送货物要找人要车皮、批计划,加之铁路运输流程繁琐,货主自然对铁路货运“又爱又恨”,要求改革的呼声很高。1998年,我国推行铁路货运改革时,也曾提出要提高市场观念和服务意识,然而由于运能供求关系仍然紧张,铁路改革动力不大,改革自然很难推行。

  时至今日,情况已经大不相同。现代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使运输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蜘蛛网般的公路建设,充分发挥了公路灵活机动、门到门服务的特点;航空货运的普及和成本的降低,其快捷的优势日益凸显;低价的水运也在时刻威胁着铁路货运的地位,使其保住客户面临更大挑战。

  因此,铁路货运要想尽快改变不利局面,必须摒弃计划经济时期申报“请求车”的“老爷”和“老大”思维,进一步增强市场观念,视客户为“上帝”,并以市场需求为主,主动去了解市场,努力去挖掘货源潜力,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与增强市场观念同样重要的,是理清铁路货运价格形成机制。铁路货运最大的优势是价格低廉,然而过去铁路货运收费杂碎,环节多,不透明的收费多,运一车皮货物需要交纳各种杂费,名义上的货运运价偏低,但是实际上收取的总价并不见得低,大大抵消了铁路的运输价格优势。而且由于价格调节机制僵化,铁路部门无法根据市场情况对价格进行调整,也不利于铁路货运的发展。

  对此,我们也要看到一些有利因素。首先,铁路总公司成立后相关市场体制将逐步建立,有利于倒逼货运观念的转变;二是我国铁路运输能力已经大幅提升。特别是高铁动车的建成,使货运能力得到大量释放,货运能力供求关系问题有望尽快解决。

  可见,铁路货运改革要以树立市场观念为重点,解决好目前铁路运营机制僵化问题,为货主提供更加细心和人性化的服务,积极推进形成符合市场规律、阳光透明的价格机制。这样一来,才能让人民群众更多地享受到货运改革的“红利”,让铁路货运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齐 慧)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乐见铁路货运更便民    2014年07月24日
  • ·铁路货运改革究竟还缺什么?    2013年06月18日
  • ·铁路货运改革:应用户至上    2013年06月14日
  • ·铁路货运改革携多少诚意而来?    2013年06月09日
  • ·铁路货运改革重在削减软成本    2013年06月07日
  • ·铁路货改成功要靠投入创新    2016年06月07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