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铁路货运改革重在削减软成本

2013年06月07日 09:50   来源:星辰在线——长沙晚报   本报评论员 袁云才

  继中国邮政推出“5元快递”业务后,蓄势已久的铁路货运组织改革也款款走来了!据央视和人民网报道,此项改革从6月15日开始实施,这也是中国铁路总公司自今年3月成立以来,面向市场的首次重大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简化手续、随到随办、根据客户需求编制运输计划、发展“门到门”全程物流服务、实行“一口价”收费等。从中,我们看到了昔日“铁老大”积极推动铁路货运向现代物流转变的身影,也看到了它脱政入企的诚意。

  中国铁路系统以前之所以被戏称为“铁老大”,大概与两点相关。一是它长期处于铁路运输垄断地位,二是它颇有“老大”做派。以货运来说,过去由于运能与运力之间的突出矛盾,“铁老大”一直实行计划运输,企业的发展往往要看铁路的货运计划行事,生产多了产品怕运不出去,同时还担心原料进不来,因此,不敢随便与上游和下游企业签订单。有时候,“铁老大”的脸色甚至决定了一家企业的生死。有些企业设立了专门的公关机构,负责与“铁老大”打交道,“跑车皮”要小心翼翼陪笑脸、转弯抹角送红包,饱受“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之苦。即便车皮到手,还要经几个环节的折腾、交费,货物才能抵达终点站。可以说,过去“铁老大”的身上,浓缩着太多计划经济的影子。

  如今铁路货运“扑通”一声,跳进市场的大海里游泳,绝非一时心血来潮,而是顺应改革发展的结果。在市场中锻炼成长起来的民营物流企业,已远不是10年、20年前的青涩模样,其竞争力大大增强。你“铁老大”尽管具有天然的价格优势,但我的服务更周到、更便捷、更灵活,“小米加步枪”不怕打不过你的“飞机大炮”。由是,在日益膨胀的市场蛋糕面前,“铁老大”不仅未能赚得盆满钵溢,反而面临四面楚歌,竟累积形成2.6万亿的巨额债务!可以说,市场给它上了沉痛而又生动的一课——原来货主在意的,不仅仅是运价高低这个硬成本,还有在时间、手续、环节等方面耗费的“软成本”。

  此番铁路货运组织改革,正是向“软成本”的全面开刀。譬如“简化受理”,就是对客户取消货运计划申报、请求车、承认车等繁杂手续,全面放开受理,客户可选择电话、上网、上门等多种方式联系发货,大大节省了时间成本;又如“门到门”全程物流服务,解决了货主两头短途运输、发货站及到站的仓储装卸等环节的苦恼,大大节省了客户的人力、精力成本。这些“软成本”要得到削减,惟有一途,那就是转变管理机制、整合多方资源。这方面也正是铁路货运改革的大有可为之处。

  与邮政推出的“5元快递”不同,铁路货运依靠削减“软成本”应对市场,并非打价格战,其实质是提高服务质量。公众普遍担心,“软成本”降低了,硬成本即运价会不会上涨呢?曾有专家估算,铁路货运价格每吨公里提高一分钱,一年就能为铁道部门带来200多亿元收入,涨价对它的诱惑力无疑是很大的。笔者认为,市场的事,终究要由市场来说话。但身为“第一国企”的铁路,不能把对经济利益的追逐当作自己最大的目标,而应通过推行货运组织改革,更好地履行国有企业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这也是检验铁路改革成效的重要标尺。

(责任编辑:李志强)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乐见铁路货运更便民    2014年07月24日
  • ·铁路货运改革究竟还缺什么?    2013年06月18日
  • ·铁路货运改革:应用户至上    2013年06月14日
  • ·铁路货运改革携多少诚意而来?    2013年06月09日
  • ·改革铁路货运 先破“老大”思维    2013年05月29日
  • ·铁路货改成功要靠投入创新    2016年06月07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