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过来人,每到高考,总能勾起我不少记忆。回想起来有酸楚、有艰辛,也有拥抱梦想的喜悦。如今,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变为平民教育,这意味着更多的人可以走进高等学府,享受一份安静的求知之旅。数据也显示,近几年高考的考生总数持续下降,录取率不断增长,应该说现在参加高考的学子们比过去有了更多的机会,他们中很大一部分已经可以称为准大学生。相信很多人此刻心已在大学,憧憬着大学里的生活与学习场景。对于大学,准大学生们可能有很多疑问,在此,笔者想给出一些建议。
什么是大学?有些人读完了大学也没这么问过,有些人问了但没找到答案,也有人找到了答案,却发现现实中的大学不是那个样子。我想准大学生们肯定也有人在问这个问题,对此,我冒昧向大家推荐两本书,一本是四书中的《大学》,篇幅不长,说是一本书其实是一篇文章,它原本载于《礼记》,后被朱熹拿出来列为四书之首。“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文章虽短,却道出了修身、正心、做学问的要义,今天读它,依然让人受益匪浅。从中也可以看到我国古人对于求知的认识——有了正确的求知方法和求知心态,才能格物致知。从中也可以感受到古代士人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即修身、齐家、平天下,这对于今天的学子们依然有极大的启发作用。
对于什么是大学,我推荐的第二本书是德国学者雅斯贝尔斯先生写的《大学之理念》,此书的成书背景是二战后的德国,他忧于战后的大学废墟景象,系统地论述了大学的办学宗旨、教育理念、研究方法、以及学科分类等等,详细阐释了现代大学所应具备的各项元素。在书中,作者将对真理的渴求作为大学的最显著标志,并表明一所大学对于社会进步所应起到的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样,这也是一本很薄的书,但若能仔细读完,相信读者定能对什么才是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有深刻的认识。
说完了什么是大学,还要说说大学里的生活。本来大学应是最能让人安静下来的求知场所,但不得不承认,如今我们的大学多少都有些浮躁。而由于大部分学校都新建了校区,并且往往在很偏僻的地方,使得老师与学生的交流越来越少,大部分老师因住所距校区较远,只好上课才来下课就走,让求知者感到了孤独,感到了失落。这一时无法改变,只好建议大家在平时多泡泡图书馆,不要只在学英语和考试前才想起图书馆。此外,大学里的公共讲座也是个好去处,对于开拓眼界和知识面颇有益处,断然不要错过。
还想建议大家,上大学后基本都是成年人了,对家庭、他人、社会,都应有责任感。空闲时间可以做些兼职,减轻家里的负担;谈恋爱,要能有更多担当,在身体和精神上都能相互尊重;大学里有很多社团,不少都和公益活动有关,多参加些这些活动,对认识社会和自身成长都有帮助。
最后,祝各位准大学生们终能实现梦想!
(责任编辑:周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