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又曝违规排污,金锣集团丑闻何时休

2013年06月07日 10:59   来源:荆楚网   尤雪玲

  据6月4日央视《经济半小时》报道,山东金锣集团位于眉山市的一家工厂涉嫌违规排污。央视报道称,5月20日凌晨1时左右,该厂打开污水闸,趁着夜色向毗邻的醴泉河排放“臭气难闻的污水”。(6月6日第一财经日报)

  笔者在百度搜索金锣集团,仅从2011年开始,金锣的相关产品就在各大媒体上频频被曝,有关金锣火腿肠保持期内变臭、发霉,吃出指甲片、塑料袋等异物的事件屡见报端,其食品的安全性也引发消费者的质疑。食品安全问题刚过,又曝夜间向醴泉河违规排污,试问金锣集团内部还有多少问题等待挖掘并曝光?金锣集团丑闻何时休?

  面对违法问题,金锣集团一位相关负责人回应记者,该公司一直注重污水处理,也已经为下属的眉山金锣食品有限公司安装了污水处理系统。同时网上有资料显示,金锣集团在水处理领域拥有较为领先的技术和处理工艺。因为肉制品加工及大豆深加工业务均会产生大量废水,金锣集团目前已经形成了水处理系统、污水集中处理系统和污水处理设备生产三大业务单元。

  金锣集团在每次曝光的丑闻过后,都会高调宣扬自己先进的技术、设备、及完善的管理体系等。然而宣扬自己的同时,却掩饰不住频频曝光的丑闻。笔者曾记得,金锣集团在高调对外宣扬其“全产业链质量监控体系”的同时,却面临频发的产品质量问题,以及消费者和媒体的广泛质疑。金锣集团实施“品质工程”,火腿肠里却出现蛆虫;金锣集团开展大型安全管理整治活动,火腿肠保质期内却胀袋;金锣集团引进两万元一头的种猪,火腿肠中却吃出黑色石子;金锣集团强调“追溯机制”,肘花火腿中却发现了指甲大的铁片。金锣集团声称,产品一旦出现质量问题,都可追溯到原材料来源、加工过程的历史、产品交付后的分布和场所、出现产品质量问题的环节乃至个人等。

  从频频出现的食品企业丑闻我们看到,对待企业违规问题必须出重拳,加大处罚力度,不能在违规问题出现后,交些罚款就可了事,这样无疑会纵容不法企业的违法行为。只有让企业意识到,违法的代价是极高的、惩罚是很重的,这样才能让企业不敢违规操作,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责任编辑:李志强)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