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衡水二中为该校全体高三学子每人发放了两张面额5元的人民币(连号),说10元寓意“十全十美”、连号寓意“顺顺利利”。(6月5日燕赵都市网)
随着高考将至,先是前两年扬州有中学男教师穿上裙子群舞“小天鹅”,今年又有河北学生集体“拜文曲星”。现在又出了“新招”——“发连号纸币”。面对这一系列由高考衍生出来的社会行为,其中包含的祝福、美好愿景等含义无可厚非,但是从第三方的角度来看,这些怪诞的行为折射的也是教育的不自信。
首先,给学生发连号纸币以求“十全十美”、“顺顺利利”无非就是为了给予学生心理上的安慰和寄托,部分舆论为之扣上“封建残余”这顶帽子难免显得有些不近人情,经历过中国高考的人都应该对这种的心情感同身受。然而,学生为什么会对高考有如此大的“心理紧张度”呢?因为高考在中国被赋予了太多的特殊属性,甚至是目前一个普通学生改变其命运的唯一的、也是最公平的途径。面对如此重要的一场博弈,考生们会产生高度紧张感也就不难理解了。而在学生高度紧张背后我们还应该看到的是中国目前社会流动渠道的狭窄——社会结构的不断板结化,几乎高考是普通学生可能产生社会流动的唯一渠道。所以,给学生发连号纸币就是教育在这一社会现实面前的不自信。
在这一行为背后,老师和家长又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呢?纵观各种拜考神、烧香的新闻,我们可以发现基本上都是由家长带着、老师带着,比如这次发连号纸币也是由学校发起的。而这正反映出了老师、家长对于高考“应试”的过度强调。在我们还未找到更加公平的机制来取代高考时,不应把高考仅仅当成是几门考试,而应该从孩子的心理发展入手,借高考的压力培植孩子强大的抗压能力,我认为这比“高中”对于一个人终身的发展更为有利。而发连号纸币是发不出心理成熟的。所以说,这一“发”又折射出了我们的教育在另一个方面的不自信——老师家长对高考制度的定位有偏差,关注一次的成绩远高于长久的心理健康。
我们正在处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的阶段,在目前的社会状况下走向素质教育之路还面临着许多现实的问题需要寻求办法来解决。而这种发连号纸币的行为所包含的学生、家长、老师的心理以及这些心理解构之后的内涵,折射的便是教育缺乏自信的表现之三,应试教育转型的动力不足。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和老师在认知和行动上都没有完全跟上教育转型所需要的节奏。
发连号纸币除了直接表达对学生的祝福,同时反映出来的我们的教育在当下“缺乏自信”的问题也不能忽视。而面对这一问题,我们相信教育转型在当下任重而道远。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