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普遍呈下跌趋势。截至5月底,能源商品中,布伦特原油和迪拜原油价格分别下跌10.8%和8.3%,澳大利亚BJ动力煤价格下跌7%;粮油产品中,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小麦和玉米期货价格分别下跌7.6%和4.9%;金属矿产品价格下跌更为明显,伦敦金属交易所6种有色金属价格跌幅为10%—15%,纽约商品交易所黄金和白银价格分别下跌17.8%和27.4%……大宗商品面临新一轮抛售潮,资金持续净流出,2013年以来净流出量已达240亿美元。
过去10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经历了一轮超乎以往的上涨行情,大部分主要商品价格创历史新高。然而,简单地将过去10年的市场总结为牛市并不准确,判断目前情况为熊市的开始也失之武断。近来市场的低迷,既是基本面经济数据不佳、透支预期后的纠偏,也反映了资金面的风险偏好转移和资产重新组合。总体上看,大宗商品价格的未来走势非牛非熊,跌易涨难,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首先是需求增长缓慢。当前世界经济呈低增长、高风险态势,各国相继出台的逆周期政策短期内对投资和产出有一定刺激作用,但实际需求不足、内生增长乏力的问题并未得到有效解决。同时,危机引发各国对经济增长方式的反思,发展低能耗、低排放的制造业和服务业成为世界潮流,这对未来大宗商品的消费强度和总需求有所抑制。
其次,短期供应充足与长期资源稀缺并存。短期看,近年低利率环境和资源争夺刺激了能源、矿产领域的投资,产能扩张速度加快,不仅缓解了前些年的供需矛盾,部分商品还出现供应过剩。但从长期看,大宗商品存在着资源稀缺性,这种稀缺性不仅存在于地矿资源生产,同样表现在农业生产对土地和水的严重依赖。对稀缺性的预期回报要求,支撑着大宗商品的长期价格趋势。此外,各国的政策取向有提高商品生产和交易成本的趋势,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支撑了大宗商品的价格。
第三,流动性对商品市场的支撑力在减弱。刺激经济增长为当前很多国家面对的首要任务,除非实体经济出现持续的、明显的改善迹象,否则货币宽松环境不会轻易改变。但各经济体亦需要在削减债务、减少赤字、控制通胀与经济增长之间求得平衡,不可能持续大规模地释放流动性;另一方面量化宽松措施对商品市场的作用也在逐步弱化,对资本的吸引力有所降低。
第四,技术因素对商品市场有复杂影响。技术进步有助于提高供应能力和生产效率,也降低了成本,同时推动了资源的相互替代,进而改变供需格局,如页岩气开发对煤炭、石油、天然气、农产品、石化产品等大宗商品的生产、消费、价格产生了一系列连带影响。
综合以上因素,今明两年,大宗商品价格既缺乏持续上涨的基础,也不太可能出现连续大幅下挫,长期趋势看好,短期易跌难涨,价格波动频繁。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