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频频曝光的校园猥亵案,虽属个别案例,但也足以强烈触动我们的神经。谁无儿女,谁家的孩子不是掌上明珠?一想到孩子可能面临的风险,就让我们心潮难平。快快行动起来,保护好我们的孩子。
未成年儿童就像娇嫩的花朵,是每个家长的心头肉。根据心理学,少年时的境遇,会沉入人的潜意识,并如影随形伴随终生。猥亵、性侵这些性质恶劣的伤害,留给孩子稚嫩身体上的创痕很难消失,心灵遭受的伤害甚至会不可逆转。
学校本该是神圣的象牙塔。面对近期多地陆续曝出的教师、校长涉嫌性侵、猥亵未成年女生案件,家长们在焦虑地发问,为何有人得以频频伸出“魔掌”,谁来保护我们幼小的孩子?其实这也是当前全社会都应思考的问题。
严惩犯罪是保护。对于胆敢将罪恶之手伸向幼童的“禽兽教师”,无疑要严惩不贷。但这还不够,学校负责人、当地教育部门甚至当地主管领导等相关责任人,都应检讨责任,该追究的应悉数追责。
提前预防是保护。家长对子女的关心、教育和引导是第一道防线。作家郑渊洁说:“作为家长,您对自己上小学的孩子(不论性别)进行到位的防性侵教育了吗?告诉孩子一旦遇到色狼老师怎么办了吗?”
梳理多地曝光的猥亵、性侵儿童案件可发现,不少孩子被伤害后不敢也不会向家长倾诉。这与一些家长抱着“把孩子交给学校就行了”的念头,自身忙于工作,忽视对孩子的教育和关心,有很大关系。
提高警惕是保护。从某种意义上说,忽视也是在纵容伤害。引导和督促家长承担起合格监护人的职责,父母要随时留意观察孩子,一旦发现异常情况,比如回家比平时晚、身体不舒服、情绪闷闷不乐、晚上做噩梦、不愿上学、不愿和异性接触等,一定要注意和缓地询问原因,耐心地帮助开解,避免孩子默默地承受痛苦,也避免伤害持续发生。
勇于担当是保护。教育、妇联、公安、司法等相关部门,都责无旁贷,都应勇于担当。教育部门应该切实负起对儿童教育、管理和保护的职责,严格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制定儿童单独接触的限制性规定,清除危害孩子安全的监管死角;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开设相应的安全教育课程。保护我们的孩子,更需社会各方担起责任,合力为孩子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也为社会公益组织和义工发挥作用拓展空间,如对儿童开展心理咨询辅导、护送儿童上下学、为儿童放学后提供托管服务等显得十分必要。
面对频频伸出的“罪恶”之手,多一双警惕的眼睛,就能让“禽兽教师”多一分忌惮;多一分力量承担责任,就能少一个孩子被肆意伤害。
(新华社记者 任玮、陈文广、冯璐)
(责任编辑:周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