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同仁堂汞超标,“标准门”亟待拆除

2013年05月24日 10:24   来源:荆楚网   王继凯

  据报道,近日,同仁堂(23。36,-0。14,-0。60%)旗下药品连续曝出两起“汞超标”事件,中药成分的安全问题备受关注。21日同仁堂旗下牛黄千金散及小儿至宝丸被曝朱砂成分含量分别是17。3%及0。72%,前者超国内标准,后者则远超香港标准。而朱砂主要成分是硫化汞,已经被证明含有剧毒,在美国、日本等国家被禁止入药。5月7日,香港卫生署公告称,一批名为“同仁堂健体五补丸”的中成药汞含量超标,要求同仁堂方面立即回收。(5月23日经济参考报)

  同仁堂对于中国的老百姓来说,除了一种信任、信赖,还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在里面,哪就是对百年民族老店的自豪。然而,近期,这位百年中药品牌的巨人,却连续陷入“汞超标”事件中。

  虽然,同仁堂在其官方网站发布声明力证清白,称“同仁堂生产的含朱砂中成药,均为药典处方等国家药品标准。”以及“同仁堂含朱砂的中成药,严格按照国家药品标准加工、生产和销售,患者遵医嘱按照药品使用说明书服用是安全有效的。”

  而且,按着牛黄千金散药品说明书的用法用量计算,“每日服入的朱砂含量约为0。47g”在《中国药典》每日用量最高限0。5g之下。可是这样的标准,远超《香港中成药注册技术指引》规定的重金属和有毒元素限量标准。

  这不能不让我们想到前段时间的农夫山泉水质标准之争。我们知道,中医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时间里对抗疾病,所积累和传承下来的宝贵财富。它在今天,也在为人民的生命安全和世界的医药发展做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然而,这并不能遮掩中药在今天发展所面临的窘境。尤其是中药在走向世界舞台时,由于中药传统中大量成分含有被很多国家明令禁止的“有毒成分”,比如这次被指责的汞含量超标。虽然,同仁堂按着国家标准自圆其说,按说明书服药是安全的。但这并不能说服香港或大众,药品必须下架将是不争的事实。

  由此,我们不能不说,百年老店也到了深刻反思的关键时刻,只有创新发展,主动查找药品中不适合时代标准,不适应质量标准,不适于继续生产的药品,在保证药品效果的前提下,进行成分替代,才能延续辉煌,续写传奇。当然,国家药品监督部门也有不可推卸的管理责任,与世界早一天在标准、管理上接轨,中国企业就早一天受益,在世界经济大舞台上展现中国品牌的力量。

  我们不能因为“标准门”,而让中国的企业直接失去登台的机会,只有标准先立、先严、先行,中国的企业才能在世界的舞台有精彩的表演。期待,无论是食品、建筑、工业,还是药品的“标准门”早日能够有效拆除,此为企业之福,也是百姓之福。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