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向学生下跪是矮化尊严的苦肉计

2013年05月24日 14:32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热话题

  5月21日,怀化芷江杨公庙学校,副校长沈宏木看着学生们认真地做着广播体操,脸上浮现出笑容,“那次以后,学生懂事多了”。沈宏木所说的“那次”,是指5月2日学校发生的“校长下跪”事件。那天,也是课间操时间,校长杨文军突然跪倒在全校700多名学生面前,流着泪劝学生们要好好读书。(5月22日《潇湘晨报》)

  ■一评

  时言平

  动机良善,并不代表着理念正确,更不代表着教育方式科学。“校长下跪”的教育尝试,事实上更近似于一场矮化尊严的苦情表演。它是想用精神苦肉计的方式,博取学生们的同情,进而催生自我改变的动力。

  最令人不解的,其实不是校长下跪的行为本身,而是为什么学生会因此而变得“更懂事”。深入分析可以发现,校长下跪引发学生内心震动,是因为在学生的观念中,校长代表的是一所学校的至高权力。校长下跪低头,很容易让学生瞬间觉得这是莫大的妥协。与平日里老师们的苦口婆心相比,这种“高级别”的妥协更容易触动学生的内心,并随即带来行动上的转变。

  就人格尊严而言,校长老师和学生理应是平等的。让学生下跪不是理所当然,校长下跪也不该充满励志色彩。教育,应该用知识来感染学生、用文明来感化学生,即便用情感攻势,也应该是爱和关切,但绝不会是高高在上的训示,抑或者“校长下跪”这般的精神苦肉计。

  因而,由这出“校长下跪”的教育闹剧,理应反思的,应该是学校的人格教育。“校长下跪”对学生带来的转变,不是感恩教育的结果,恰恰是人格教育缺失制造的后果。也许,学生变得懂事,是好的结果。但不可忽视的是,即便是好的结果,“校长下跪”也是不合理的教化手段。用文明说服学生,用平等对话学生,这样的教育,才不会以一种有缺陷的人格去治愈另一种人格缺陷。

  无论校长还是学生,教育都应该是份平等而有尊严的事业。让孩子下跪的教育,传递的是畸形的价值理念;校长下跪的教育,也是背弃尊严的行为。校长矮化尊严带来的触动和改变,隐藏着的实际上校长在学校的高人一等。而这,恐怕恰恰是这出以校长矮化尊严向学生下跪的苦肉计能够奏效的原因所在。

  在人格教育健全的校园里,在平等和自由意识丰沛的土壤上,校长下跪这样的“励志教育”,获得的不应该是掌声,而是诧异和嘘声,因为这更像是场胡闹。当尊严成为教学的工具,也就意味着校长自身都不爱惜尊严,又怎么会爱惜学生们的尊严呢?

  教育是件极其纯粹的事情,“校长下跪”这种教育苦肉计,只是短暂的触动,并不能对学生的精神和价值产生正向且深远的影响。甚至,这种矮化尊严博取感动和同情的方式,本身就是种错误的示范,激发的并不是感恩,而是感恩戴德的劣性。因此,如此“新教育方式”,不要也罢。

  ■再评

  评下跪劝学,不能脱离特定环境

  李方向

  校长下跪劝学报道出来后,批评声不绝于耳,但我觉得,对下跪的校长进行批评有失公平。因为批评者是基于全国中小学生教育的一般环境,而没有考虑到特殊的个案。

  现在的农村,稍微有点钱的和大小当个官的人,他们的孩子几乎都没有在农村上学,毫不夸张地说,留在农村上学的“好苗”并不多。不得不说的是,在农村上学的基本上都是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不在身边,一般都是跟爷爷奶奶生活的。爷爷奶奶不但辅导不了孙辈们的学习,还会尽可能满足他们的要求,正因如此,那些留守儿童们的学习成绩就可想而知了。

  很多人可能不了解的一个事实是,虽然那些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好,很多农村学校的老师一般对学生的教育都不是很上心。因为学生与教师如果发生矛盾、纠纷,不管是事情的起因如何,社会舆论往往把责任一股脑推到教师的头上。面对这样的困境,很多学校和老师都采取了放任自流的态度,相比之下,作为校长的杨文军没有放弃这些学生,反而积极探索积极尝试,这种态度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

  由于农村留守的学生已形成了贪玩、孤傲的习惯,传统的教育方法,对他们来说可能已经很难奏效。杨公庙学校七成左右的学生都是留守儿童,要让他们改变,就必须另辟蹊径。俗话说:“响鼓还需重锤敲”,校长在全体学生面前下跪并流泪劝学,对那些留守的学生来说无异于当头棒喝。这也正是学生们在事后自惭形秽,收敛乖张行为,努力学习的原因。

  作为校长,他岂能不知“男儿膝下有黄金”,尤其是下跪还意味着丢失尊严。可见,校长杨文军把学生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孩子的成长看得比自己的身份更重要。这种价值排序,足以说明其工作责任心之强。

  虽然这样的方式不具有推广价值,但是,校长下跪这样的良苦用心,还是应该给予掌声的。如果我们的每一位老师都有下跪劝学的责任心,教育何愁不发展?学生何愁学不好?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