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美国家跨过“陷阱”迹象显现

2013年05月20日 09:58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及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对经济增长起到了推动作用。如今,拉美地区国家渐次迈过中等收入阶段的迹象已然出现

  社科院拉丁美洲研究所日前发布报告指出,2011年巴西人均国民收入总值达10720美元,与世界银行所界定的高收入国家标准12276美元相距不远。如果按近年平均经济增速计算,巴西最快到2016年就将告别持续长达40多年的中等收入阶段,成为拉美地区继智利和乌拉圭后的第3个高收入国家。

  20世纪50年代以来,拉美主要国家在相继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之后,逐渐出现经济增长动力不足、贫富差距拉大、社会矛盾加剧等问题,迟迟未能跨入发达国家行列。这种现象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也引发了所谓“中等收入陷阱”的讨论。如今,尽管对“中等收入陷阱”的概念界定仍有不同看法,但拉美地区国家渐次迈过中等收入阶段的迹象已然出现,这些国家成功跨越和即将跨越“陷阱”的过程,值得研究和借鉴。

  与“陷阱”相关联的是两个关键问题。一是生产阶段的资源配置问题。需要解决的是如何通过制度安排提高各种生产要素的流动效率。而提高效率的背后实际上是如何选择经济发展方式的问题。二是分配阶段的财富划分问题。需要解决的是如何持续平稳地对社会财富进行再分配。而两极分化和平均主义都不可取。拉美国家长期滞留在中等收入阶段,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没有及时妥善地解决这两方面的矛盾。

  先看经济发展方式。上世纪40年代开始,拉美国家普遍推行“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模式”,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等主要国家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不过,这种以“举债”为动力、以牺牲农业和环境为代价的工业化很快走到尽头。到上世纪80年代初,随着内需市场逐渐饱和、国际融资变得困难,债务危机便成为拉美国家面临的严峻考验。社科院研究报告就得出这样的结论:巴西“长期滞留在中等收入阶段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经济增长方式没有及时转型,从而延误了历史时机”。而本世纪初以来,巴西则抓住了历史机遇,“随着产业政策的回归及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再看社会财富分配。据世界银行统计,本世纪初,拉美贫困人口总数一度达到2.27亿,占拉美国家总人口的44%,其中赤贫人口多达1亿。同时,占拉美人口10%的富人获得全部国民收入的48%,而占人口10%的穷人只获得1.6%的国民收入。长期的收入分配不公,也使得拉美部分国家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受阻,社会结构呈现“富者更富、穷者更穷”的固化趋势,社会矛盾不断累积并加剧,不仅严重影响社会稳定,还阻碍了经济持续增长。

  厘清这两个关键问题之后,回头来看已经成功跨越“陷阱”的拉美国家,我们就不难发现其成功的“秘诀”。如最早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的智利,在意识到国内市场狭小、内需不足的局限性后,便努力发挥矿藏、农林渔业资源丰富的优势,在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基础上谋求经济增长。在收入分配方面,智利力求兼顾公平的经济增长,通过有效的社会政策让更多人享受经济增长的成果。其中代表性的政策措施就是改革社会保障制度,特别是改革养老金保险制度,这些改革在促进社会公平的同时,对经济增长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按照2011年世界银行的标准,中国已经成为中上等收入国家。接下来的这段时间,我们能否稳步迈过中等收入这一历史阶段,拉美国家的经验教训,足资借鉴。(连 俊)

(责任编辑:周姗姗)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