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中国梦:让更多人知道什么是冰球

2013年05月08日 07:37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口述 张涛 整理 欧阳骆沙

  第一次接触冰球,是在我11岁那年。当时,觉得这项运动很神奇:穿着冰鞋和一身帅气的装备,在冰面飞驰。那个年代,没什么业余活动,拿着简易的设备,在旱地上打冰球就是我的最大乐趣。后来,我被分配到工厂上班。恰巧很多师傅也喜欢打冰球。上班地点距离陶然亭公园很近,闲下来,就有师傅叫我:“走,年轻人,一起打球去。”

  真正把冰球教练当做自己的职业,是2004年。那时我已经三十出头了,最初有这个想法,我没敢告诉家人。我知道他们肯定反对:好好的机械工程师不当,非得干一个不知道未来的工作。于是没和他们打招呼,我就把工作辞了。

  当教练的第一天我就明白:高昂的花费是推广冰球的最大困难。我刚工作那几年,买一根球杆就得三十多块钱,几乎是我一个月的工资。正规冰球学习花费更大,两年的学费差不多二三十万元。这还不包括设备。一般的进口装备,一套都在一万元以上。一根普通球杆的售价,在500到1000元之间。而且球杆是快速消耗品,总得换。一场大型比赛,选手往往得准备两三根球杆。北美冰球联盟一场比赛下来,球杆基本就报废了。

  花费高,门槛就高,自然很少有孩子能接触到这个项目,又谈何喜欢?正是出于这样的原因,我决定退而求其次:推广更为平民的旱冰球。

  我觉得,现在孩子滑旱冰的很多。而且旱冰对场地和设备要求也更宽松、成本要低。于是,我提出了“平民冰球”的概念。事实上,我的判断是正确的。很多孩子,尤其是男孩第一次拿起球杆,在旱冰场上滑行,便深深地爱上了这项运动。冰球是勇敢者的运动,对参与者的性格锻炼特别大,它需要选手顽强、拼搏又有团队精神。

  让我欣慰的是,从2004年到现在,冰球的普及程度已经提高了很多。为了推广项目,我经常会走到街头、学校、广场;为了联系训练场地,我必须得一次次跑手续,硬着头皮去应酬;为了劝说家长让孩子来尝试,我已经不记得多少次自掏腰包,提供球杆、装备;我住在北京的南四环,每周两次课要在清华大学上,来回路上就得三个多小时。课时费并不高,当初和学校商谈时我就说:“我是不计成本的,目的就是推广。”

  最近,我又出资建了一个旱冰场。一直以来,为节省开支,我们都在开放的广场、空地训练。但冰球比赛对速度要求很高,开放式训练很容易造成事故。现在这片场地有1500平方米左右,一切设施仍在完善中。虽然我传播的是“平民冰球”,但我依旧希望它规范、有序而且完整。

  总有人问我“这么辛苦,为什么?”我想就是因为我的“平民冰球梦”。我喜欢这项运动,希望有更多人,接触它、了解它、喜爱它。每次在电视上看到国际冰球比赛,我既激动又难过。比赛激烈而精彩,但根本看不见中国队的影子。这不奇怪。这项运动在加拿大、美国等地堪称全民运动。我国还差得远。如果没有庞大的练习人群,又怎能挑选出优秀的选手为国征战?所以,我要打开一扇门,让更多人看见“什么是冰球”。

(责任编辑:周姗姗)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