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前夕,国家有关部门下发“优惠令”,各地景区纷纷打出“降价牌”。国家发改委4月25日在其官网上公布,“五一”期间,实行政府定价和政府指导价的1200余家景区提供优惠票价,整体降价幅度近20%。但调查发现,看似“含金”的优惠,在一些景区却变成了“含水”的“文字游戏”。
湖南凤凰古城收取门票一事正招致民众诟病,风波未平;国家发改委在其官网明文要求,“五一”期间,大部分景点门票优惠。既有“明文要求”,又有“前车之鉴”,多地景区为何还敢“顶风”行事,置游客利益于不顾呢?
心怀侥幸,企图“瞒天过海”,是这些景区的心理。大多风景名胜区,地处偏远,似乎“山高皇帝远”,估计旅游监管部门不易及时发现问题,于是门票价格明涨暗涨大行其道。其实,“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一位游客的投诉,一个电话的查实,就会使真相大白于天下。所以,关乎民众利益,关乎政府规定,心怀侥幸,瞒天过海皆是徒劳,甚至会得不偿失!
为求利益,先涨后降,试图博弈政府、民众的智商。有记者将部分景区抵制“票价优惠令”的招数归纳为“抛砖藏玉”“错峰应对”“先涨后降”,看来确实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其“对策”,实际上不仅是与监管部门玩“猫捉老鼠”的游戏,试图让监管者逮不着把柄,还是让游客在“不知不觉”或“可以接受”中受到愚弄,利用节假日“捞一把”。政府难道不知道5月1日那天是游客高峰期,“错峰降价”还是损害了大部分游客的利益?民众难道不知道,“先涨后降”,其实还是意味着没降价?涨多降少,实质上还不是在涨价?这种与政府、民众玩弄智商的游戏是否也太“小儿科”了?
借助“限涨解禁”,事先做好舆论造势。今年恰逢全国景区门票“三年限涨令”的第二个“解禁年”,从年初开始,全国各地景区就劲刮“涨价风”,提前为后期实质上的涨价做好舆论造势。为达到涨价目的,让舆论先行,扫清抵触障碍,让民众在心理上接受涨价,这确属“高招”。但是,违反规定、违背民心的涨价,不管铺垫得再好,让民众接受恐怕也很难吧?
价格涨跌,关乎民生,需谨慎而行。任何一意孤行,耍弄心眼,与政府、民众博弈智商者,不仅很难达到目的,还会受到无情的唾弃。如果时机、条件成熟,且得到社会的认同,光明正大地涨价也未尝不可。
(责任编辑:周姗姗)